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走向科学的美学》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著。1956年出版。本书由11篇论文组成。最早的《美学的科学方法》写于1928年,最终的《自然主义哲学中美的概念》写于1955年。收集成书时重新作了安排与修改。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学美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和范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基本美学思想以及对科学美学的大体设想。门罗认为,传统的美学脱离艺术实践,长期停留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满足于玩弄词藻和构造所谓庞大的理论体系,成了没有实用价值的“纯粹知识”;而费希纳则开创的实验美学的方向,主张美学应该通过观察与归纳, “自下而上”地进行判断,强调要通过有控制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去研究审美的问题,但结论模糊不清,琐碎不堪,并未触及审美经验的实质。而门罗主张把美学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走科学的、实验的道路。他认为现代科学美学要在现代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 使之“成为实用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能“为艺术家提供某种地图和指南针,以便指引艺术家的航路”。门罗崇尚感情、轻视理性,认为美感来自日常的、自然的感受,是生物个体对环境适应的产物,因而审美是一种自然现象,美学“是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继续”,能够而且应当成为科学。门罗既反对把美看作纯客观的,也不赞成把美说成是纯主观的。他认为“美”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审美态度,另方面取决于艺术品或外界事物的结构形态; “只有有了审美需要,审美对象的某些特征才具有了潜在的美或美的基因,从而产生美的经验。”他认为审美经验(R)总是由三种主要因素,即客体(O)的性质,主体(S)的性质和环境(C)的性质所决定的。科学美学就是要“更多地了解这些可变项及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部分重复出现的情况”。门罗还认为,费希纳的测量法只能说明简单的知觉现象,而审美现象是复杂、多质、微妙的现象,只有采用描述法才能作出合乎实际的概括。所谓描述法,就是把一切从各种研究途径与方式中获得的审美经验的线索集合起来,通过归纳和对假设的验证,走向试验性的概括。实施这种方法,要保持纯粹的观察态度,只能客观地描述事实 描述个人的自然感受和内省经验,不能加入主观的评价与褒贬。门罗还主张扩大美学研究领域,除了哲学美学外,还要研究经验主义色彩更浓的审美实践活动;尤其强调以艺术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审美形态学,以艺术的生产、欣赏和教育的心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审美心理学,以审美功能、价值标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审美价值学,并且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此外,门罗还对现代科学美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艺术的风格、艺术家的类型等问题,都作了通俗而系统的说明。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门罗所倡导的科学美学的思想,对于现代美学摆脱传统美学陷于纯思辨而不能自拔的困境,突破费希纳的实验美学的羁绊,拓开美学研究的视野,丰富美学的研究方法,使美学走出课堂,步入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门罗所倡导的科学美学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它混淆了生物现象与社会现象、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区别;所谓的描述法,也与“内省经验”没有实质的不同,因而他的美学观点往往就事论事、支离破碎,有相对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倾向。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走向接受美学》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阅读行为——美学反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