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阅读行为——美学反应理论》
作者是沃尔夫冈·伊塞尔,本书1976年在慕尼黑用德文出版。197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英文版问世。本书详细分析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首次为文学作品的传播作用提供了“系统框架”,加之论证翔实,引据颇丰,所以倍受研究者欢迎。
作者沃尔夫冈·伊塞尔是康斯坦茨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曾多次执教于欧美许多大学,著作较多,有名的还有《作者心目中的读者》等。
《阅读行为——美学反映理论》一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形势介绍,第二、三、四部分具体分析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指出它们是文学传播理论的基石。
本书第一部分的正标题为“形势概观”,涉及接受美学早期的发展及现状。作者举美国作家亨利·詹姆士的短篇小说《毯中形象》(1896)为例具体说明:詹姆斯的主题选择显示出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必有其对立面,一旦揭开这个对立面的覆盖物,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不准确性便会暴露无遗。多少年来,评论家所注重的仅是作者的意图,作品的社会、心理及历史意义,很少考虑作品被读后还能产生意义。这类研究方法显然需要重新解说,而新解说就构成了美学反应理论的基础——注意力转向接受者——读者。作者认为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还应注重作品所引起的反应。结论是:文学作品有两极性;艺术性及美学性。艺术性是指作者的文本;美学性则指读者完成的接受。
本书的第二部分标题为“小说现实”。伊塞尔指出,人们习惯于把“小说”与“现实”看做两个对立面,这正是许多含糊不清的定义症结所在。把小说称为现实的反义词这一本体论的命题应该被功能观点所代替,对于读者、批评家、作家来说,重要的是文学做什么,而不是意味着什么。小说和现实并不对立,它是表述与现实有关事物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所关注的不应是作品的意义,而是它的作用。文学作品是一种传播形式,涉及面极广:大千世界、社会结构、各门学科,无所不及。它的精髓在于运用其全部技巧重新组织思想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而表示传播目的。它的进程则是大范围地作出特别训示,把形成的作品看做成套的训示是整个第二部分的中心。
本书的第三部分标题为“阅读现象”。这一部分的中心内容在于解说读者的作用——阅读。伊塞尔认为,文本的结构与已构成的理解行为是传播行为的两个终端,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作品在读者心目中所起到的关联作用的程度。文本仅提供所要生产的产品指南,其本身则不能成为产品。文本是某种“完整预示”,它所给予的要求被接收,而如何被接收既取决于读者,又取决于文本本身。阅读并不是某种直接的“内在化”,因为它不是单向进程,而是发生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积极的关联作用。伊塞尔引述斯泰恩的话说:“对读者理解力所能给予的最真切的敬意莫过于……给他留有想象的余地。”这样,作者和读者便会共亨想象的快乐。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不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读者的作用不是去发现作品所描述的客观世界准确与否,而是去为自己建立一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甚至会与作品所描述的大相径庭。阅读刺激记忆,它不仅向前移动,随着现在转成过去,也会向后产生效果。阅读过程展示了作品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基本反响,事实上,读者执行训示的现象表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自己集成的。
本书的第二、三部分涉及的是传播过程中两个伙伴——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在这类关系中,读者不是避免被卷入与作品发生关联作用的形势中。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详述了这种关联作用,指出:它是读者重新加工作品、集成作品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是由文本指导下的活动;分解加工全在读者一方,但读者却又不可避免会受到他们分解、加工的文本的影响。伊塞尔认为:读者和作品的相互作用受一定条件制约,这可以从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中找到答案。他把读者和作品相互关联分成假拟偶然性、非对称性、反作用性以及共同偶然性,具体说明美学反应可以从作品、读者和它们的相互关联中入手分析。由于阅读不是面对面地交流,读者无法从作品中得知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因此,在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中没有参考框架,而调节两者之间关系的规则均散藏于作品中,读者必须自己寻觅,尔后建立参考框架。凭借读者的想象和感觉,读者完全可能调节甚至辨出自己的着重点。
本书的性质之所以是“美学反应理论”,而不是美学接受理论,完全在于它强调了读者的想象和感觉作用,但它决不忽视作品。伊塞尔指出,美学接受理论发自于读者判断的历史,而美学反应理论则扎根于作品中。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走向科学的美学》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