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埃斯林
马丁·埃斯林(MartinEsslin,1918—),英国作家、 批评家。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为荒诞戏剧这一流派拟定名称,并写出大量的分析荒诞派戏剧的理论文章,被称为荒诞派戏剧理论家。有文学批评著作《荒诞派戏剧》、 《布莱希特其人及其作品》等。
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的引论《荒诞派之荒诞性》中,对荒诞派戏剧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埃斯林指出,荒诞派戏剧所以常常因“胡言乱语”、故弄玄虚的名声而被弃置不顾,使批评家、戏剧评论家接受起来莫名其妙,这一切都是由于荒诞派戏剧属于一种新的、发展中的舞台程式。这种戏剧根本谈不上情节或结构,常常缺乏能够使人辨别的角色,既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而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文学”运动的一部分。这类戏剧与传统戏剧追求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大不相同。每个荒诞派剧作家虽然在孤独环境中进行创作,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待主题和形式的独特态度,以及自己的根基、源泉和背景,但他们也有鲜明的共性,这就是他们在作品里都敏锐地反映了西方世界里他们的很大一部分同代人的偏见与焦虑、思想与感情,表现人们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埃斯林认为这就是荒诞派戏剧所反映的观念,也是它对自己时代的贡献。在这个时代,传统的事物和概念已丧失价值,战争毁灭了一切信仰,人无法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由此产生了人与他自己生活的分离,意识到生活的毫无意义,以及理想、纯洁和意志的不可避免的贬值。荒诞感就是这样产生和形成的。 “荒诞”不可简单地理解为“荒诞可笑”,按照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解释, “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埃斯林在论述荒诞派戏剧特点时,特别将其与萨特和加缪等人的存在主义剧作对比,指出:虽然后者也同样表明他们意识到生活的毫无意义,但他们与荒诞派戏剧作家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萨特、加缪是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诞无稽;而荒诞派戏剧则公然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萨特们是以传统形式表现新内容,荒诞派戏剧则力求凭本能和直觉而不凭自觉的能力,以具体的舞台形象来表现存在的荒谬性,从而做到它的基本思想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正是这种使主题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努力,使荒诞派戏剧从存在主义戏剧中分离出来。在将荒诞派戏剧与法国“诗意先锋派”戏剧作对比时,埃斯林指出“诗意先锋派”和荒诞派戏剧一样,都依靠幻想和梦境,也同样忽视诸如人物性格的连贯性、一致性及情节的必要性等传统规律;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语言的态度上: “诗意先锋派”有意依靠诗的语言,以丰富多采的语言织体来创造形象,而荒诞派的趋向则是对语言采取过激的贬低态度。
埃斯林特别强调,荒诞派戏剧并非反映绝望或者回到黑暗、非理性中去,而是为了表现现代人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达成妥协而作出的努力,这也就是所谓“寻找自我”:使人正视人的现实,摆脱那些不断失调和失望的幻觉;而人的尊严就在于有能力去对付这无意义的现实,并毫无畏惧、毫无幻想地接受甚至嘲笑这一现实。但是埃斯林并没看懂荒诞派戏剧是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精神危机以及面临危机而找不到出路的惶恐精神状态。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指出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的最大弱点是虽然对人的存在提出了问题,但在现实面前又无能为力。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埃德施米特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奥夫恰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