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巴赫金
米·米·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чч Б ахтин,1895—1975)生于奥勒尔城。肄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先后在涅维尔和维帖布斯克工作。战后在莫尔多瓦共和国萨兰斯克大学主持俄国和外国文学教研室工作。
巴赫金是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物质中介,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影响的手段。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趣。 “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互作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必然要破坏稳定、权威和习惯它们的社会意义正是由此而来。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来考察作品及其所违反的文学言谈规范,有助于解释语言的社会意义。而文学就是一种语言的实践。
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研究中新阶段的标志。该书曾得到卢纳察尔斯基的肯定。书中许多思想都已成为科学惯用语。作者在本书中应用“复调”理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中有多种声音存在,而且这些声音都不受作者的权威性的控制。作品中人物的讲话处在与作者讲话的联系中,因此他们便从各自的对方那里并从他们的作者那里获得了自由。
巴赫金认为,意识形态是由语言构成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物质体现。凡意识形态都是一种符号,是现实的一个“物质部分”。这样一来,物质基础(物质)与上层建筑(意识)之间,就由统一的物质的链条联结起来了。其次,与俄国形式主义不同,巴赫金认为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同时又是其它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文学也反映现实,但它的反映是一种有间隔的、有两个级次的反映。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 (初版1929年,再版1963年)、《小说中的词》 (出版于1975年)、《文艺学的形式方法》(1928年)、以帕·梅德未杰夫的名字出版)、 《弗洛伊德主义》 (1927年)、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1929年,以上两书以瓦·沃洛希诺夫的名字出版)、《拉伯雷和他的世界》 (1940年),等等。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巴罗克艺术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