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洛
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英国美学家、文学家。美学上的主要功绩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布洛生前主要工作是担任剑桥大学意大利文学的教席。布洛一生著有二十一本专著,四本译著,这些著述大多是有关文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其中主要美学著作有:《内容与形式》 (1904年)、 《现代美学概念》(1907年)、《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年)、 《对美学的发生学研究》(1913年)、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919年)、 《艺术中的精神与媒介》 (1920年)、 《当代实验美学研究》 (1921年)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现代美学概念》和《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前者,布洛为现代美学研究界定了方法原则;后者,布洛从此方法原则出发,提出了奠定其在美学界声誉的“心理距离说”。
在《现代美学概念》一书中,布洛围绕“美是什么”, “美的标准何在”, “美的根源何在”这三个问题,对前人的美学思想作了一个综合考察,由此布洛指出,前人美学思想均失足于二个错识的假设,其一,假设美的客观性的存在;其二,假设美的绝对性的存在。布洛认为,现代美学研究必须抛弃传统美学的这种专注于客体对象的视角,现代美学必须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美学,即把注意力由对客体对象的关注转到对美感效应的考察上。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是客体对象本身,而只能是美感经验,这种专注主体的心理学美学较之于传统美学,具有无比的优点:第一,传统美学专注于美的对象本身,往往顾此失彼,解释不了所有美的对象,唯有专注于美感经验才能解释一切美的对象,因为无论美的对象有多少殊异,在美感经验中总能找到某种共同的东西;第二,传统美学专注于美的对象,解释不了美感差异的事实,唯有专注于主体,才能从主体的种族、气候、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角度去解释美感差异现象。所以,现代美学研究要探得审美现象的真谛,就必须专注于主体,专注于主体的美感经验。
依循这样的方法原则,布洛便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推出了其研究美感经验所得出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认为,我们在通常的审美活动中之所以产生美感,是由于在主体和对象间介入距离的结果,这种距离不是传统美学所说的空间上的距离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一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特点是,在对象上使得对象无从和现实自我发生直接关联,因而,这种心理距离就使得对象能充分显示其本色;在主体上,这种心理距离就使主体感情转化成了对象的特征,因此,这种心理距离介入的结果,就使得对象相对于主体而丧失了其功利的各个方面,由此也就使主体的感受得到了提炼,形成审美观照的态度,从而产生审美享受。据此布洛进一步指出,这种“心理距离”不仅是艺术观照的一个要素,而且还应把它视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这样,第一消除了传统美学的主观论和客观论之争;第二提供了区分美感和快感的标准;第三揭示了一般所谓“艺术气质”的具体内容;第四描述了“美感意识”的主要特征。
布洛在把“心理距离”扩展为一个普遍美学原理之后进一步指出: “心理距离”并不是说,审美观照的对象对审美主体来说不具有任何切身的因素,相反,审美活动中物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切身关系,这是一种掏空现实功利内容的、纯感情上的切身关系,所以,严格来说,审美活动中物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切身而又“带有距离”的关系,这便构成了“距离的矛盾关系”,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一方面在性格、感情上要产生应合;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要保持距离,应合的程度以不使距离丧失为限。应合是由于美感的发生部分地取决于对象是否是主体所期待的,真正的审美欣赏必须是在这应合中不丧失距离。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是这样,创造者也是这样。因此布洛认为,审美观照中所介入的心理距离是可变的,距离的变化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在主体方面,距离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而发生变化;在对象方面,距离也因对象的特征而发生变化。距离纵然可变,但不能消失,失距就等于失去美感。在布洛看来,失距的方式有二,其一“差距”,即距离不及。 “差距”是由于个人的原因所致, “差距”的结果往往使得艺术作品与自然无异而显得粗陋,过于写实;其二“超距”,即距离过量。 “超距”多半由对象的原因所致, “超距”的结果往往使人产生不可信、荒谬等感觉。布洛认为,常人所犯的毛病是“差距”多于“超距”。审美中的心理距离有其“距离极限”,即距离消失点。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所以极易达到“距离极限”,从而产生失距现象。正由于这一点,所以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唯有具备保持距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
总之,在布洛看来,审美观照中美感发生是由于“心理距离”介入的结果,无论这种“心理距离”如何随对象特征和主体状况发生变化,但这种“心理距离”不能消失,失距就意味着美感的消失。审美观照中物我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既切身而又带有距离的关系。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尔索夫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瓦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