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波普艺术
英文直译为“流行艺术”,又有人称之为“通俗艺术”。pop是popular一词的缩写形式,原词是“大众化的”、 “流行的”意思。“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是由批评家艾洛维最先提出的。这种艺术的发源地主要是在英国和美国。
波普艺术品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纽约、伦敦、巴黎和米兰的展览会上出现。到了1964年,由于在和资产阶级世界旧文化首都巴黎的竞争中遥遥领先的美国采取新的催逼方法,波普艺术达到了自己的顶峰。该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劳伯申格,1985年冬曾在北京和西藏展出过他们的作品。
波普艺术创造的艺术形象始自广告、电视、连环漫画,以后其创作者各自按自己的爱好向着更加直观的目标发展。在通俗画家那里,采用商标和广告的方法,极力创造鲜艳、醒目、易于理解的画面,在一些日常器物组合者那里,则从用于商品宣传的橱窗陈列方式,变成有标题的固定组合作品,作品的制作者有意识地与抽象艺术相对立,甚至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实物与形象的界限,造成无艺术的艺术。这一派的艺术家卡普罗说:“超级市场中,顾客三心二意的、梦游一般的步伐,比现代舞的任何动作都更富于韵律。”这种过分崇拜实物实体倾向,导致了组合常见的物品为艺术的结果。人们接受了“波普艺术”这条词目是由于这个流派中的大多数作品使用了大众生活中的图象和实物,特别是从有影响的宣传工具(象电影、电视和广告)以及商业设计中取来的图象和实物。
这一派的理论家们认为,每种物品在一定的情况下都能变成艺术作品,这就是使物品在组合和相互联系之中失去原有的意义而获得艺术特征。因此画家的任务不是创造艺术形象,而是通过组织一定的艺术环境赋予日常物品以艺术特征,赋予整个实物世界以审美意义,成为通俗艺术,波普艺术家们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造出了他们的作品,从大型的汽车、木箱,到体积较小的电动机、旧轮胎、破皮鞋、罐头盒,以及从垃圾堆里捡出的旧报纸和其它小物品,都成了他们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创作就是通过“组合”这些东西使之成为作品。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劳申伯格的作品《索尔阿夸》,就是由缠着毡布的木棒和浴盆构成的。波普艺术的著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特殊喜爱的题材和手法。
波普艺术由于遵循着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去构成艺术形象的原则,所以从波普艺术出现的那一日起,它就同抽象艺术截然对立,从客观上成了抽象艺术的反叛。波普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形象让人看了感到有形有体、可触可摸,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是超真实的作品。正象波普艺术家们自己认为的那样,这种艺术形象人人都可以创造,人人都可以欣赏,是超大众化的。
波普艺术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在西方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的艺术家们想从极普通寻常的物体中造成美感,把生活和艺术的鸿沟填平。表面上看来,这派艺术造反精神很强,但究其本质,早已有人说它是用商品取代语言,用实物挤掉文学,用功利代替美,用物欲取代精神需求。由于波普艺术源于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如广告、电视、报纸、电影等流行文化,因此这派艺术的画家有时追求刺激效果,在内容上渲染色情和暴力,表现出更为庸俗的一面,在西方被人称为新达达主义。
上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波普派摄影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