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超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先在法国出现,后又波及欧美很多国家的一个文艺流派。它主要是一个文学派别,但在绘画、电影、戏剧和建筑方面也有表现。该派是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创始人有法国作家布列东、艾吕雅、阿拉贡、苏波和德斯诺斯等。1924年,布列东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标志着这一流派的兴起。
该派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一套艺术美学主张。他们蔑视和否定客观外在世界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性意义,极端强调人的内在意识和心灵感受的重要性,认为围绕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机械化的世界;一个是非现实的、心理精神的“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而这一世界比客观世界更为真实,虽然它存在于主观的潜意识之中。人的潜意识或者梦正是能使人摆脱现实及理性的一切束缚而通达彼岸世界的途径。因为只有潜意识与梦才能反映人的灵魂乃至世界的内在奥秘。布列东在《什么是超现实主义》一书中就明确地给该流派下过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正因为超现实主义把潜意识、梦境、幻觉、本能和冲动归结为创作之源,所以主张创作的“彻底的自由”,力倡在创作方法上的“无意识书写”和“记叙梦境”,要作家“事先不去选择任何主题,要提起笔来疾书,速度之快应使自己无暇细想也无暇重看写下来的文字。开头第一句会自动跃到纸上;……因为下意识的思想活动所产生的句子无时无刻不在力图表达出来。”并且推崇用幽默的手法对幻觉和梦境来加以传达和解释。在作品中多表现反常的思维逻辑,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行文艰涩混乱,多渲染对客观世界的厌倦与苦闷情绪,对理性和道德抱排斥态度。
在绘画领域,超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同样如此。多借如实传达表象的手法绘出潜意识中浮现的意象和荒诞恐怖的图形。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就声称要“凭借妄想狂积极地发展脑力(同时利用无意识活动和其他被动状态)”,来“彻底推倒现实世界”。该派的艺术理论与实践,虽表现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满与绝望,但也反对文艺为无产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虚无主义倾向和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表现论美学
下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超现实主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