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伊安篇》
古希腊柏拉图的一篇较早的、用对话体写成的哲学、美学著作。伊安是一位著名的职业诵诗人。本篇讨论的主题是:诗歌的创作是凭专门技艺知识还是凭灵感?答案是只凭灵感。
柏拉图认为,若论专门技艺知识,诗人和诵诗人在谈驾马车时比不上车夫,在谈打鱼时比不上渔夫。诵诗本身是怎样一种专门技艺,凭借什么知识,伊安始终说不出。尽管荷马歌颂的是战争,谈到军事,荷马所给予的知识并不能使人去当将军带兵打仗。艺术既不靠某一种专门知识,也就不能给与人某一种专门知识。
至于文艺创作的才能是从哪里来的?诗人凭借什么写出他们伟大的诗篇?修辞学家们虽然也替诗定了一些规矩,但是学会这套规矩,不一定就能作诗。因此柏拉图断定文艺创作并不凭借什么专门技艺知识而是凭借灵感。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告诉伊安: “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他说灵感就象磁石, “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象磁石一样,能吸引其它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铁环相互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象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因此,诗人是神的代言人,正象巫师是神的代言人一样。诗歌在性质上也和占卜预言相同,都是神凭依人所发的谕令。
这是一篇最古老的谈艺术灵感的文献。灵感说在希腊并不通行,当时盛行的是摹仿说,以为文艺是现实世界的摹本。灵感说无疑地夹杂有原始社会的迷信成分,但是柏拉图之所以提出来,也是由于他认识到了文艺不能象现实的摹本那样如法炮制,它的心理活动不是通常的理智,它的来源不是技艺知识。灵感的“迷狂状态”也可以说就是艺术创造时的潜意识的酝酿。柏拉图感觉到了这些现象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但是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柏拉图的观点虽然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但其影响仍然很深远。他的灵感论一直成为后世天才论的理论支柱。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以群文艺论文集》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