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当代著名作家夏衍于195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授课的讲稿,当年曾在《电影艺术》杂志连载,195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8年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新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电影剧本创作之经验和国内外优秀电影剧本创作实际,对电影剧本创作的理论与技巧,做了透彻扼要、生动晓畅、深入浅出的讲解。全书除前言外,分为九个专题:电影的“第一本”、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人物出场、结构、脉络和“针线”、蒙太奇、对话、艺术性、技巧,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
夏衍十分强调电影“第一本”的重要性,认为“第一幕写得好坏,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从电影的形象性的特征出发,主张重视电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欣赏习惯。他指出,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的共同特点是有头有尾,叙述清楚,层次分明,电影亦当如此。要在电影的“第一本”中将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真正“讲清楚,使观众了然于胸”。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影的形象化艺术特征及其具有能对观众引发出一种艺术联想活动的作用, “要抓住那些在典型环境下一下子能产生的联想”,有效地诉之于观众的直觉和联想意识,而且这种典型环境的创造,应当是“人人心中想、人人笔下无”的环境,从而真实地展现创作者要表现的那个社会的政治气氛、时代脉搏和地方色彩。夏衍认为,这种对人物、时间、地点的介绍,应当是“三者溶合在一起,有机地结合,而很自然地向观众交待”,“不要为介绍而介绍、为说明而说明”。同时,要把“当时的时代气氛、地方色彩,反映到人物的性格中去”。正因为如此,夏衍特别主张电影剧本中人物的出场,应当“准确、鲜明、生动”。
关于结构问题,夏衍认为,电影剧本的结构是由剧本的主题和题材所决定的,其所包括的分段分场和节奏之间,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二者有不可分的关系”。他主张电影用淡出和淡入的方法、根据电影故事的情节发展、时间过程和节奏来分段,分段应数量适宜而恰到好处,掌握好节奏感。每段都应自具特点,各有引人入胜之处。同时,夏衍强调电影剧本的结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按照生活的逻辑,把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安排得有层次、有起伏、脉络分明而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夏衍提出: “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技巧,就是电影结构中的蒙太奇。对这种电影中段与段之间、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连接艺术的运用,应“注意到中国民族的特点”,朴质、老实、连贯,“多一点群众观点”。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修辞鉴衡》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判断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