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图画见闻志》
宋郭若虚撰,书成于1074年,是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画史著作。书共六卷,第一卷《叙论》十六篇,是郭若虚主要美学观点所在。第二卷至第四卷是《记艺》,即画家传。第五卷为《故事拾遗》,第六卷记《近事》,材料丰富,为研究画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在《叙论》中,郭若虚首先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社会职能。他说:“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他把人物画提到了各类绘画的首位。强调画各种人物时,应该有“制作楷模”:“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象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当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应得慕华倾顺之情,儒贤即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俄识肥遁高世之节,贵戚盖尚纷华侈靡之容,帝释须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乃作丑䰩驰趡之状,士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态,田家自有醇甿朴野之真。”这是把各种人物类型化,指出了各类人物的共同性,但却忽略了具体人物的个性要求,因而易使绘画走向模式化。
郭若虚非常推崇谢赫的六法论,特别是“气韵生动”一条。他说:“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他对“气韵生动”的观点推崇备至,并认为,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他把“气韵生动”当作区别画家与工匠画的标准,还说对其只能生而知之,并非通过长期磨练可以得到的。他还说: “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这就是说,气韵不是由客观产生,而是源于作者的主观头脑。关于如何才能达到气韵生动,郭若虚说: “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不仅把绘画当作了上层少数人抒发“高雅之情”的工具,而且把气韵直接归结于作者的人品了。 郭若虚的观点,影响巨大, 以至成为后来士大夫画家自我标榜的理论根据。
郭若虚的美学思想,从人品决定气韵出发,特别重视绘画的风格美。他评论画家作品时,多着眼于风格的美丑,如董源是“秀润”,李符是“雅淡”,胡九龄为“潇洒”,汪士元则“清奇”。他鄙薄的是陈用智“格缺清致”,高克明“殊乏飘逸之妙”,孙太古则“伤丰满,乏清秀”等等。他认为徐熙和黄筌两家的区别是“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并指出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一是“各言其志”,二是“耳目所习”。他从画家主观思想情趣和客观生活环境两方面,论证了风格形成的根源,这一点,对文艺美学中风格这一范畴的研究,不无启发意义。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唐音癸签》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圣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