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弗洛伊德在1914年写的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艺美学论文。文章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代表作《摩西》。文中不仅没有弗洛伊德往常惯用的“力比多”的观点,也没有推崇人的心理的“潜意识”,而是集中阐述米开朗基罗在形象身上表现的理性分析精神,以及摩西性格行为中的理性意识对感情冲动的抑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是装饰在罗马教皇朱利叶斯二世陵墓上的一座坐像,取材于《圣经》。摩西是犹太人传说中的最早领袖,是使上帝意志在地上实现的执行人,他带领犹太人摆脱了埃及法老的奴役,建立了独立的犹太国家,他从上帝那里带来的十诫,成为犹太人的最高法律。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摩西,按弗洛伊德解释,已经完全不同于《圣经·出埃及记》中的把十诫石板摔得粉碎、易怒而少理性的摩西,而是艺术家“心目中的新摩西”。弗洛伊德反对当时不少人在分析摩西雕像时说的:摩西就要从座位上站起来,面对金犊膜拜的犹太人,将要摔碎十诫。
弗洛伊德非常深刻地分析了米开朗基罗改变摩西性格的动机。他说,米开朗基罗在教堂的陵墓上“放上了一个不同的摩西,一个超过历史的和传统形象的摩西。”他修改了打碎十诫这一主题:即摩西想到十诫可能会跌碎,从而抑制住怒火。 “这样,他给摩西塑像增添了某种新的、更富人情的东西。于是,有着极大物质力量的巨像只是具体表现了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同内心感情成功地斗争。”弗洛伊德认为,促使米开朗基罗这样处理摩西,是因为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同米开朗基罗都想实现宏大的目标、计划,在这一点上,他们属于同一类型;但是教皇脾气急躁,他动辄发怒,完全不考虑别人,常常采取过激手段。这使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变得机警。他在自己的身上也感到了同样的暴劫,但是作为一个更加内省的思想家,米开朗基罗预见到他们两个命中注定的失败。于是他在教皇的陵墓上塑造了这么一个摩西,这是对死去教皇的责备,也是自己内心的反省。艺术家也由此自我批评升华了自己的人格。从弗洛伊德对《摩西》雕像的欣赏、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与他自己的主导思想方法存在着矛盾。即他认为《摩西》形象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根本不在于潜意识的泛浮,而在于清明理智对自发的无意义的感情冲动的必要限制,这种洞心息性是具有使命感的人所必有的精神品格。
弗洛伊德这篇文章所表现的分析方法有可取之处。第一,他用对塑像形象的心理运动过程的分析,把瞬间凝固的形象,变成了运动中的形象,这是最符合对造型艺术的欣赏方法的。因为瞬间形象正是承前启后的感性联结点。第二,他用欣赏批评家的想象,与创作者的构思想象相接,最大限度地切近作者意图,阐发出作品的内在意义。第三,他把理性在意识中的制约、支配地位提到了重要高度,并加以明确肯定,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这可使人认识到,潜意识倡导者弗洛伊德身上,还有非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侧面。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笑——论滑稽的意义》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与文艺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