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创作家与白日梦》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写成于1908年,其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有如儿童的游戏,两者都以认真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而幻想实质上是孩提时代的游戏的替代物,所不同的只是儿童不在成人面前掩饰他的游戏,成人却为自己的幻想感到害臊而把它们藏匿起来。幻想的动力是未满足的愿望,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因此,只有那种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有幻想。幸福的人绝不会有幻想。
弗洛伊德又认为,各式各样的幻想不是固定而不可改变的,相反,它们根据人对生活的印象的改变而有相应的改变,根据人的情况的每一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幻想仿佛在和我们的想象有关的三个时间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徘徊。从根本上说来,这是因为精神活动与当时的印象,与当时的某种足以产生一种重大愿望的诱发性的场合相关联,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历的事情(通常是儿时的事情),并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精神活动现在创造了一种未来的情景,代表着愿望的实现。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作幻想,这种白日梦或幻想带着诱发它的场合和往事的原来踪迹。这样,好象愿望作为一条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
由此,弗洛伊德把文学创作归纳为这样一个公式:目前的强烈的经验,唤起了创作家对早先经验的回忆(通常是孩提时代的经验),由这种回忆产生了一种关于未来的愿望,这愿望最后在作品中得到实现。这一公式来自这样的假设:一篇作品就象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弗洛伊德最后认为,人们本来由于相互之间的种种障碍,对别人的幻想会感到很大的厌恶。但是作家的创作虽是他个人的白日梦,却会使读者感到很大的愉快。这是作家克服读者的厌恶心情的艺术技巧使然:作家用改变和伪装的办法使他的利己主义的白日梦性质减弱一些,并在描述自己的幻想时,用“预感快感”和“有预感力的想象”来刺激读者,使他从更深刻的精神源泉中产生更大的乐趣,也就是可以在作品中享受到自己的白日梦,这既符合“快乐原则”的要求,又可以不必为自己的白日梦而责备自己或感到害羞。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创作中的表现主义》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