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著。成书于唐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论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系统而完备的画史专著。全书共十卷,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作品的鉴赏收藏。
这部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美学见解,又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张彦远说: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把绘画的教育作用提到与六经同等的地位。在评论山水画家时,他又提出了“怡悦情性”的作用。他说宗炳等人的画就是“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张彦远对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从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上作了精辟的解释。他指出: “象物必在于形似”,但一幅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不会是好作品。画家表现对象应该首先着眼于神,着眼于气韵,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张彦远认为绘画反映现实不能违背生活真实, “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因而画家应该“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画家反映现实时,应该掌握丰富的素材,但在表现时却应高度概括。 “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他说,一个画家,“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讲的就是艺术中“不全之全”的道理。张彦远评论顾恺之时,说: “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这里讲了线条的形式美和线描与造形的关系,也讲了意和笔的关系。 “意存笔先”,指的是立意对用笔的支配作用。张彦远认为“意”是情景交融的主客观统一体,意虽由笔表达,但在作画时可做到“笔不周而意周”。所谓“画尽意在”,就是指用笔上体现出来的含蓄美。张彦远在评论吴道子时提出: “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动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这是指吴道子的高超技巧,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同时也是指出了绘画创作中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为了表现“意”,张彦远很重视绘画技巧,并强调笔的作用,他说: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第一个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 “工画者多善书”的观点。他还认为笔法不同,风格也就相异,顾恺之、陆探微是“笔迹周密”,张僧繇、吴道子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所以“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卑微者的财富》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古今和歌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