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
宋郭熙撰,其子郭思纂,成书于1117年,书凡六篇。有人认为,前四篇为郭熙作,后两篇为郭思作。这是继宗炳、荆浩之后,古典画论中又一篇重要的论山水画的著作。
郭熙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作了论述。他认为,山水画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士大夫阶级的“林泉之志”,可使贵族文人在作官之余起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快人意”的消遣作用。这种观点反映了宋代山水画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代表性的。郭熙指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宋代山水画的实际情况恰恰反映了士大夫追求这种“可居可游”的审美理想。
郭熙对于观察自然景物的态度与方法的论述,是他的重要贡献。他强调画家应对自然山川直接观察,标榜“身即山川而取之”,认为自然景物是随着时间、条件和观察角度而有不同变化的。他说: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也。”他还提出: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是荆浩提出的“气质俱胜”的具体化。郭熙观察自然是饱含着主观情思的,所以他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种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审美境界。郭熙在谈山水画的创作时,指出: “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但是他又指出: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所以应“取之精粹”,进行典型概括,否则“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因而他对山水画的创作总结了四条要求,即: “所养欲扩充”,“所览欲淳熟”, “所经欲众多”, “所取欲精粹”。这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
郭熙还就山水画的布局与艺术意境的联系,发表了不少重要意见。如他说: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诸如此类,不少见解都对绘画美学作了新的发展。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春觉斋论画》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楚辞章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