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思无邪
【概说】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作者大部分都已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经》在形式上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比较灵活。按其用途和音乐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可分为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譬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故事锦囊】
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又名匡鼎)的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生活很清苦,但他很喜欢读书。他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到了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没有灯烛无法读书。而邻家灯烛明亮,却又照不过来。于是匡衡就想出了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偷”它一点光亮来读书。
因为家里穷,匡衡根本就买不起书。恰好有个同乡是方圆一带有名的财主,他家中藏书非常多。匡衡就设法去他家里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对此感到很奇怪,问道:“你为什么不要工钱呢?”匡衡说:“我不要工钱,只要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
匡衡精力充沛,勤奋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知识比较渊博的学者。当时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他讲解《诗经》尤其出名,以至于当时的读书人中流传着这么几句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已经很高了。
【知识库】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着作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着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前后跨越500多年。全书共21卷。分《周语》、《楚语》、《鲁语》、《吴语》、《齐语》、《郑语》、《晋语》、《越语》八个部分,其中《晋语》最多。
上一篇:国学《行酒令,递诗筹》赏析
下一篇:国学《象棋一局酒三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