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一局酒三杯
【概说】
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的象棋每方各有六枚棋子,与现在出入很大。战国末期,发展成一种叫“塞”的棋戏。
秦汉时,“塞”戏又称“格五”,盛行一时。唐代时象棋已有了“将、马、车、卒”四个兵种。宋代开始,增加了“炮”、“士”、“象”,共32枚棋子,中国象棋基本定型。当时下棋的风非常盛行。明代的时候,为了记忆方便,将一方的“将”改为了“帅”,和现在的中国象棋已完全一样了。
在下中国象棋的时候,首先要懂得一些走棋的规则。
· 将(红方为“帅”,黑方为“将”)
帅(将)是棋的首脑,是双方争夺的目标。它只能限定在“九宫”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不能斜线走。帅与将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走方判负。
· 仕(士)
仕是将(帅)的保镖,它只能在“九宫”内走动,每次走一格,必须走斜线。
· 相(红方为“相”,黑方为“象”)
相(象)主要用来防守,保护自己的帅(将)。走法是每次按对角线走两格,像中国汉字中的“田”,俗称“象飞田”。相(象)活动范围限于本方阵地,不能过河;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无法走,俗称“堵象眼”。
· 车(jū)
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还是竖线,如果无子阻拦,均可畅通无阻,有“一车可以控制十七点”之说。
· 炮
炮在不吃子的时候,走法与车一样,但在吃子时,必须越过一个棋子,我方的和敌方的都可以,俗称“打隔子”。
· 马
马可横着或竖着走二格的对角线,像中国汉字的“日”,俗称“马走日”。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可是一旦要走的方向有其他棋子挡住,就无法通行了,俗称“蹩马腿”。
· 兵(红方为“兵”,黑方为“卒”)
兵(卒)在未过河前,只能向前一格一格地走,但过河以后,除不能向后退外,可以向左右一次一格地移动,威力大增,故有“过河的卒子顶半个车”之说。
现在,中国象棋不仅成为了国家体育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华人中也广泛流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故事锦囊】
秦朝末年,各地掀起了反秦的起义,在群雄之中,有两位实力最强大:一位是汉王刘邦,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秦朝灭亡后,他们又进行了七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
汉王刘邦麾下有一位大将叫韩信,富有谋略,经常打败项羽。在作战闲暇时,韩信特地发明了一种象棋,在军中推行开来。一来下棋可缓解压力,二来可增强智慧,变得更聪明。慢慢地,士兵们也喜欢上了象棋。
韩信在他的象棋布局和走棋规则中,处处留下了伏笔。
首先,下棋双方一方执红,一方执黑。刘邦自称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所以刘邦用的是红色。项羽年轻时,一次看到秦始皇出巡,车队上插着一面黑色旗子,像一条黑色巨龙,项羽羡慕不已,从此爱上了黑色,连他心爱的坐骑“乌骓”马也是黑色的,所以项羽用的是黑色。
其次,执红的一方先走棋。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有一个约定,谁的军队先进入关中谁就获胜。项羽仗着兵强马壮,与秦军正面作战,进度慢;刘邦则避实击虚,最先进入关中,所以执红先走成了象棋的规则。
再次,双方以楚河汉界为分界。楚代表项羽,汉代表刘邦。楚汉相争时,双方一度达成以“鸿沟”为分界,刘邦掌管西边,项羽占据东边。
最后,双方的王不能直接见面。楚汉争霸时,有一战发生在鸿沟附近的广武山,刘邦站在山上大骂项羽,被项羽用箭射中,差点丢掉性命。所以,下象棋将帅一见面,就好比项羽朝刘邦射了一箭,哪一方先走棋,就被判负。
按韩信的说法,象棋中暗含兵法韬略,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后来,象棋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知识库】
慈禧太后下棋
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书中所记,慈禧太后酷爱下象棋,而且十分霸道。宫女、太监等陪她玩时,都十分小心,即使能赢了慈禧,也要在不露任何破绽的情况下输掉,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一次,慈禧太后和一个太监下棋,这个太监下到了兴奋处,脱口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慈禧一听勃然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即刻叫人把这个太监拉出去活活打死了。
上一篇:国学《诗三百,思无邪》赏析
下一篇:国学《贫而乐,富而好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