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集
“总集”是指将多人多家诗文作品编辑在一起的合集。它有别于个人的别集。总集的出现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言: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这是说总集的编录,是因为历代文集多而散乱,为了研读方便,把多人的诗文汇录为一集。
文章总集
1.《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
萧统(501—531),字德施,又字维摩,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南兰陵(今江苏常熟)人,梁武帝长子,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而卒。
《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萧统做太子时,曾聚集当时的着名文人,如刘孝绰、王筠、殷芸等,参与编纂,所以《文选》实际是集体众人的汇编。书中选录了上至秦、汉,下至齐、梁10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诗文辞赋700余篇(首),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这说明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非文学着作的区别。共20卷,分为赋、诗、骚、诏、册、令、文、表、启、笺、书、檄、辞、序、颂、赞、论、箴、铭、诔、哀、符命、史论、史述赞、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38类。作品的选录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意思是要求文质并重。但在实际遴选时,仍注重作品的辞藻、骈俪,致使楚辞、汉赋、六朝骈文,谢灵运、颜延之的作品选录较多,而质朴平易如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则选录较少。
李善注释的《昭明文选》最为详细,为60卷。唐开元六年间,又有吕延祚将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所注《文选》进表呈上,从此又有五臣注《文选》本流传。后人又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在一起,成为“六臣注”本。
作为“选学”,《文选》曾经盛极一时,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成为士子仕途的必修课,宋代民间尚有歌谣:“文选烂、秀才半。”至元、明、清,《文选》的研究也未尝中断,即使今天,要研究梁以前的文学,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选》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的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则定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的《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二是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也是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但瑕不掩瑜,《文选》仅仅用三十卷的篇幅,就基本上囊括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完成《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后,宋太宗下令从《太平御览》纂修班子中抽调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二十人奉敕编纂《文苑英华》,雍熙三年(986年)十二月完成。全书共1000卷,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同称“北宋四大书”。此书上续《文选》,收录了自南朝梁末至唐五代2200多位作家的作品,近20000余篇,分为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39类(如把谥册、哀册合并则为38类),每类又按题材分出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42小类。所收录的文章数量,唐朝占十分之九,南北朝只占十分之一。
明、清两代所编的诗文总集,如《古诗纪》、《文纪》、《全唐诗》、《全唐文》等,大都从中取材。
此书因为卷数太多,难以遍检,因此脱漏、重复、颠倒等错误极多。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做过一次删繁补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由张秉、陈彭年等复校两次。南渡以后,宋孝宗又令专业人员修订,但质量还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辞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订,然后才予以刊行。这次校出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注或篇末黑底大字的形式逐一进行了标明。现代通行的《文苑英华》即此校订本。
3.《古文苑》
《古文苑》是一部历代古诗文总集,唐人旧藏本,编撰者不详。相传是北宋时孙洙(1032—1080)在佛寺经龛中所得。全书1000卷,现仅存残本,收录文章上继《文选》,起自梁朝,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2000余人,作品近20000篇,皆为史传与《文选》所未选录过的诗文。按文体分赋、诗,收录的多数作品是当时流传的诗文集抄本,其中唐人作品约占十分之九,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十分之一。
《古文苑》收录的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素材和片段,大致可分为神祇、神居、神物和神话事件4大类。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具有较大的神话文献价值,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主要是运用一些神话原型,将神话传说作为知识素养融进了创作之中,反映出中古时期的人们情系大地、乐生拒死、归依美善的神话思想。
南宋年间,韩元吉加以整理,分为9卷。后来章樵又加以增订并注释,重分为21卷。收录周代至南朝齐代诗文260篇,分为文、赋、歌曲、诗、敕、启、书、对、状、颂、述、赞、铭、箴、杂文、记、碑、诔、杂赋19类。编录虽然较为粗糙,但唐以前的一些文章,正是因为此书才得以流传。
4.《唐文粹》宋姚铉编
姚铉(968—1020),字宝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唐文粹》是北宋初年姚铉从《文苑英华》中选录唐人作品,编纂而成的一部唐代文学总集,共100卷,收唐代诗文2067篇,其中诗961首。
《唐文粹》以古体诗为主,不收近体和五、七言律诗,文、赋只取古体,而不录骈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故侈言蔓辞,率皆不取。”选文以匡扶五代以来的文学弊端为标准,这与宋初古文运动先驱穆修、柳开相呼应。根据这个选录标准,它保存了唐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对宋、元、明、清影响极大。
此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如体例上分类过于繁琐(分十六大类,类中又细分子目)、文字上任意删改等。
5.《宋文鉴》宋吕祖谦编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深究经史,文词弘大恣肆,凌厉空前。
《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系吕祖谦奉宋孝宗之命编选的北宋诗文总集,共150卷。全书仿照《文选》体例,分赋、诗、诏、奏疏、碑文、墓志等61类,共选录了200多位作者的诗文2500余篇。吕祖谦奉行“文以致道,必切于世”的指导思想,以合乎义理为编选尺度,所选诗文,只考虑作者的贤德和所述义理,因此忽视了作品的艺术性。
尽管如此,但宋代诗文没有一部如《全唐文》、《全唐诗》那样汇集完整的总集,所以,《宋文鉴》就成了研究宋代诗文不可缺少的文献。
6.《元文类》元苏天爵编
苏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河北正定)人。《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共70卷,目录3卷,细目43类,共收录元初期至元仁宗时期约80年间诗、文800余篇。
作为史官,苏天爵关注本朝史事,曾预修武宗、文宗实录,编辑该书也从留存史事着眼,“以载事为首,文章次之”。收录文章的标准:“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补于世教,或取其雅制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凡非此者,虽好弗取也。”(陈旅《元文类·序》)元朝官方称该书“虽文字固富于网罗,而去取多关于政治”,把它与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并称为“三大传”。
7.《古文观止》清吴乘权、吴大职编
吴乘权,字楚材,吴大职,字调侯,皆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二人系叔侄。吴乘权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终生以授馆为业。吴大职也是酷嗜“古学”,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同叔父一道在家乡教书。《古文观止》起初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所编的讲义,后来逐年讲授,讲义越编越精,见解也越来越深,这样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
“观止”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见舞韶箭者曰:‘观止矣’。”意思是所选文章皆尽善尽美。《古文观止》所收散文上自东周,下迄明末,共选辑文章220篇,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除少数骈文辞赋,大部分是散文。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包括的时间既长,卷帙又十分精简,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繁简适中。体例是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改变了按文体分类的传统方法,既能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又能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所选文章体裁、风格多样,大部分是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并且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每篇文章都进行了简明的注释与评论,这对帮助读者理解文意,掌握行文章法非常有益。所以此书至今仍然广为流行。
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清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庆年间举人,曾任严州建德县教谕。好藏书,精于金石、小学、考据。着有《说文校议》、《说文声类》、《铁桥漫稿》等书。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741卷。花费27年完成,此书起自上古,下迄于隋,共收录唐以前作者3497人,全书载文不载诗,按朝代先后排序,共分15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每集的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是迄今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编撰完成后,因卷帙浩繁,加之不少谬误,一直未刊行。张之洞主政广东期间,设广雅书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经过八年八次校雠,于光绪十八年(1893年)初刊于广州,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
9.《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
姚鼐生平见别集《惜抱轩诗文集》。
《古文辞类纂》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文章选集,共75卷,选录了战国至清代的13类古文约700篇,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所选作品主要以《战国策》、《史记》,以及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归有光、清方苞、清刘大櫆等的文章为主。至于先秦《左传》、《国语》、《孟子》、《庄子》等名篇,以及南宋、元、明中期作家都未入选,汉魏六朝骈文更是不选。所选文章,考核、审校较详,书首有序目,简略论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古文辞类纂》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到嘉庆时姚鼐门人康绍铺才在广东刊刻,附有姚鼐的评语及圈点。道光时吴启昌、光绪时李承渊又重刻姚鼐晚年的定本。吴刻删去圈点,李刻再行恢复。
吴孟复、蒋立甫的《古文辞类纂评注》,1995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唐宋文举要》民国高步瀛编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霸县(今河北霸州)人。
《唐宋文举要》分甲乙二编:甲编收录散文,8卷,前五卷选唐文100篇,计26家,后三卷选宋文78篇,计14家,合计178篇,其中唐宋八大家就占了133篇;乙编是骈文,4卷,前三卷选唐文46篇,29家,后一卷选宋文24篇,计20家。
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桐城派”以及“备学者习肄”(甲编《序》)的原则,每编之前有总序,简述唐宋两代散文和骈文的基本情况。但也有所突破,骈散并录。大多以“唐宋八大家”作品为主,且各种风格都有兼顾。从所选文章可以看出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脉络。本书注释详博严谨,对引文及旧注中的错误,也有所考订;多征引原典,注明出处,而且有编者精准的判断、审订,便于初学和研究者阅读。
此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注释考订偏于烦琐,评论也有时过于注重形式。
上一篇:戏曲评论
下一篇:国学及其内涵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