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
“别集”是指集合一人一家作品的合集,即个人诗文集,是指除经、史、传、注、考订、义理之外的词章汇集;一家所为诗文词曲,无论是否韵文,只要是独立成集,都可统称为别集。
别集所收集的作品内容最为齐全,这对于研究某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思想生平,以及保存文学史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别集虽然是各家文集的集合,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既没有统一的体裁,也缺乏一定的收集标准,容易内容太过宽泛,或者遗漏、缺收;有些非文学性的杂文和学术性文章也常常罗列进去,对学术研究或许有用,但就文学欣赏而言则为多余。
汉魏六朝别集
1.《司马文园集》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原名犬子,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少好读书击剑,常与邹阳、枚乘等交游。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为梁王门客,梁王死后归蜀。结识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女卓文君,二人私奔以卖酒为生。武帝即位后,读其所着《子虚赋》,甚是赏识,被召见。又作《上林赋》献武帝,武帝大喜,拜为郎。曾两次奉命出使西南,后拜孝文园令。
其文章辞赋,明人张溥辑为《司马文园集》。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开创者。所写的赋结构严谨,文藻富丽。主张“劝百讽一”。散文苍劲沉雄,代表了西汉本色。《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两赋假设楚国子虚、齐国乌有先生各以本国山川湖泽之广、物产珍宝之丰、国王田猎之盛,进行夸耀辩难,从而歌颂了大一统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同时又委婉劝谏统治者不要过分奢侈。两赋结构宏伟,词汇丰富,气势充沛,成为后世模仿的样板。
《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司马相如29篇赋,尚存《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其余都已散佚。散文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卜书谏猎》、《封禅文》四篇,收入在《史记》、《汉书》及《昭明文选》中,另有诗《琴歌》二首,见于《玉台新咏》。
2.《扬侍郎集》
扬雄(前53—18),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本姓杨,因好标新立异,改姓为扬。扬雄少时好学,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曾任黄门侍郎。扬雄的辞赋基本模仿司马相如,代表作《甘泉赋》、《羽猎赋》就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后世常常以“扬马”并称。二赋主要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解嘲赋》、《逐贫赋》、《酒箴赋》等赋,述情咏物,构思新颖,别具一格。此外,扬雄还仿效屈原,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骚体作品。扬雄的散文《法言》模仿《论语》,词约义丰,具有一定的成就,对唐代古文运动产生过积极影响。
扬雄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认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具有一定影响。
3.《张河间集》
张衡(73—139),字平芒,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着名科学家、文学家。17岁游学三辅,入京师,就教于太学,贯通“五经”六艺。淡于功名,公府屡召不就。后曾任南阳主簿、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任河间相时政声颇嘉,后人称为“张河间”。
张衡博学多能,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地动仪。精于天文、历算,着有《灵宪》、《算罔论》、《浑天仪图注》等科学着作。他曾上书《请禁绝图谶疏》,反对谶纬迷信。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歌。
张衡历20年完成的《西京赋》、《东京赋》合为《二京赋》,是东汉后期最着名的大赋。其赋的主旨是讽刺、规谏统治者,劝他们不要太过奢侈淫佚。辞赋现存的有《西京赋》、《东京赋》、《思玄赋》、《归田赋》、《髑髅赋》等。赋中描写了都市商贾、侠士、辩士以及杂技和百戏的演出活动,人物栩栩如生。《归田赋》是优秀的抒情小赋,语言清新,韵味悠长,呈现出明显的骈偶化倾向,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愁诗》是张衡的代表作,以情诗的形式寄托政治上的失意和忧愁,兴寄幽深。
4.《蔡中郎集》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曾官拜左中郎将,所以世称“蔡中郎”。蔡邕的文章反映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典雅清正,多骈词偶句。其赋多为短篇咏物之作,特点是描述精细。蔡邕的碑铭文最为着名,《郭有道碑》是其代表。原集佚失,今存本是根据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辑本排印在《四库备要》中的《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十卷,外传一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
5.《魏武帝集》
曹操(155—220),汉末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自幼机警智谋过人,20岁举孝廉,被征拜为议郎,后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等职。曾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董卓,势力逐渐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被追尊为武帝。曹操能诗善文,音乐、书法都有造诣。
《魏武帝集》共收录诗文约150篇。但诗歌不足20首,全部是乐府诗体,大致三类:一是反映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这类的代表作有《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名句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二是表述理想。代表作有《短歌行》、《对酒》等,名句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是游仙诗。代表作如《秋胡行》等。曹操诗歌代表了“建安风骨”的风格。在继承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以旧体表现新内容,气魄宏伟,慷慨悲凉。
《魏武帝集》中的文章多是应用性质,主要是表、令、书等类。
6.《曹子建集》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死后谥思,又称陈思王。曹植文思敏捷,向往建立功业,深受曹操宠爱。曹丕称帝后,屡遭贬爵、迁封,后忧郁而死。
曹植诗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早期的诗歌表现政治抱负和时代感受,代表作有《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后期的诗歌抒写遭受猜忌与迫害的痛苦和哀怨,揭露曹丕等人的残酷,也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等。曹植的诗以五言为主,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的特点。他吸取民歌清新流丽质朴自然的特点,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文采缤纷而不离间里歌谣之质”(黄侃《诗品义疏》)的风格。代表了建安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影响巨大,曹植因此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师。
曹植生前曾自编作品集《前录》78篇,死后魏明帝又为之辑录百余篇,原集在北宋末帙失。现有《曹子建集》共十卷,收录诗歌80余首,主要是乐府诗体;赋40余篇,分为纪事、述志、咏物三类;散文近百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体裁。
7.《王侍中集》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时得到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时为避战乱,依附荆州牧刘表,历16年而不得重用。归附曹操后,颇得曹操信任,与曹丕、曹植关系密切,任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又转迁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后世称其“王侍中”。
王粲熟悉典章礼仪,精于数学、棋艺。政治思想基于儒家,杂有法家刑名之学,又受到道家的影响。着有《儒吏论》、《安身论》等文。他在“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
王粲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王粲诗今存23首,主要是四言、五言两种体裁。四言诗多抒发悲苦情怀,如《思亲诗》。五言诗的代表作有《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成就较高。《七哀诗》第一首描写关中战乱给国家、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夫人,抱子弃草间”等句,沉痛悲凉,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写照。
王粲今存赋20余篇,多为骚体,形制短小。《登楼赋》是我国古代抒情小赋的名篇,抒写怀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沉痛,简洁明快,与汉大赋的雕琢堆砌和铺张扬厉不同。
8.《嵇中散集》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西县)人,自幼尚奇任侠,嫉恶如仇,富于正义感。崇尚老、庄,反对虚伪的礼教,对当时黑暗政治极为不满。因此为司马氏所不容,从而遭杀身之祸。
十卷本《嵇中散集》收录有诗、书、赋、箴、诫等作品,现存诗歌53首,以四言诗为主,表现清逸脱俗的境界,其诗歌艺术成就,四言高于五言。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反抗精神的散文,全文嬉笑怒骂,锋利洒脱,充分表现出嵇康的峻急刚烈性格。也正因为这篇文章,司马氏终于杀害了他。
9.《阮步兵集》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齐名。在魏时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政治上倾向曹魏,对司马氏高压政治不满,但明哲保身,纵酒佯狂,口不臧否人物。他寄情老庄,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人物,但对儒学也不排斥。
阮籍的诗歌现存80余首,主要是五言《咏怀诗》,是阮籍一生不同时期的作品,全都是抒情之作。内容主要自述生平、经历、志向,以及表现惧祸忧生的心情。作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抨击了虚伪的礼教,抒写了正直之士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消极遁世思想,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情。诗风浑朴、含蓄,但由于诗人畏祸而大量运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致使诗隐晦曲折,令人费解。
10.《陆机集》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江县)人。太康时期最着名的作家。陆机的诗歌只是士大夫的一般感慨,竭力追求词藻和对偶,结果流于堆砌呆板,繁冗乏力。陆机的赋与散文,虽然内容不够深厚,但较有自己的感触和体会,成就比诗歌要高。
陆机的《文赋》则是精心撰写的论文名作。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文学的创作过程,详细地研究了立意、修辞等问题。陆机是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议程的作家。
现存集中有赋、诗、颂、论、碑等共10卷。
11.《陶渊明集》
陶潜(372—427),字元亮,又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出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远离官场,长归田园,躬耕自给。
陶渊明志行高洁,工诗能文。诗风平淡自然,朴素清新,文超逸高古。十卷本《陶渊明集》收录诗文辞赋等作品共142篇。有四言诗、五言诗、赋辞等。以五言诗为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咏怀诗,一类是田园诗。其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等抒情言志之作。田园诗包括中年出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他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诗的艺术传统,以质朴、精炼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形成淡远淳厚的意境,具有平淡自然、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
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也非常优秀,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文约意丰,超凡脱俗,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
12.《谢康乐集》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入宋后被降为侯爵,曾任永嘉太守。以游山玩水来排遣仕途的不得意。后为临川内史,因谋反而流放广州,后被杀。
谢灵运通过诗歌描写了永嘉、会稽等地的山水名胜与自然风景,刻画景物逼真细腻,给人清新疏朗之感;有些则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渴望归隐的思想,但却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有些则过于雕琢堆砌。不乏名句,但少佳篇。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扭转了当时的玄言诗诗风,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其诗刻画景物清新细致,景中寓情,注重声色渲染,被誉为“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鲍照)。
13.《鲍参军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寒微,20岁左右,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曾任临海王刘子顼刑狱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谋反失败,鲍照被乱兵所杀。
鲍照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诗闻名于诗坛,诗、文、赋皆有成就。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以及《梅花落》,主要表现寒门士子对世族门阀统治的不满。《代出自蓟北门行》描写了边塞出征军人的生活和感情,激昂的情调,在南朝诗中极为少见。《行京口至竹里》、《望孤石》等写景诗,描写道路的艰险以及旅途的辛劳。诗风奇警紧迫,气魄纵横,语言富于创造性。沈德潜说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古诗源》卷三)。《芜城赋》是其代表作,以汉代刘濞叛乱的故事喻当今,将广陵城今衰昔盛作强烈对比,形象鲜明。鲍照的散文、骈文,融情于景、笔力雄健,辞藻绚丽。
14.《谢宣城集》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灵运同宗。曾任宣城太守,故世称“谢宣城”。官至尚书吏部郎。是“竞陵八友”之一,也是八友之中成就最高者。与沈约共创“永明体”。后被人陷害,下狱而死。
谢眺的山水诗成就最高。早年诗歌多为游宴应酬之作,也有一些咏物、闺情等诗。后来大量创作山水诗,描写山水景色和生活感受,有些诗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其山水诗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音韵谐调,在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方面,对唐诗影响极大。
谢眺的山水诗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沈德潜说:“玄晖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古诗源》卷四)
15.《庾子山集》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其父是梁代着名宫廷文人庾肩吾。庾信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善诗赋、骈文。初仕梁朝,与徐陵同时写作绮丽淫靡的宫体诗,世称“徐庾体”。侯景之乱后出使西魏,其间梁亡,被留在西魏。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由于国破家亡,内心凄楚,后期诗赋大多抒写乡关情思及仕于北朝的痛苦。诗风变为雄劲苍凉,沉郁老成。诗歌代表作《拟咏怀》27首,慨叹身世,抒发对故国的思念。杜甫评价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也有部分赠别小诗,写得亲切动人。
《哀江南赋》是庾信的辞赋代表作,反映了梁朝兴亡的历史,追叙了个人的家世和前半生的经历,情感真挚,为后世广为传诵。其他抒情小赋也有名篇,如《小园赋》、《枯树赋》等。庾信也是南北朝的骈文大家,讲究对仗、用典。艺术上特别讲究形象、声色,长于骈俪,是六朝诗文的集大成者和唐诗的先驱,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上一篇:中国史学概说
下一篇: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