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古史,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到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共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可分为封建社会形成(5-11世纪)、繁荣(12-15世纪)和衰落(16-17世纪中叶)等三个阶段。就文学史而言,中古文学只包括前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就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了。
恩格斯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入侵者逐步建立起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社会,国王、封建主、教会成为国家的统治支柱,基督教僧侣垄断了文化教育,从精神上麻醉人民,采取愚民政策,制造迷信观念,宣传禁欲主义和出世主义,把哲学变成神学的婢女,把科学变成宗教的仆人,把逻辑学变成教会战胜异端的工具,把文学变成圣者的言行录和用来宣传《圣经》,把音乐变成做礼拜的圣歌,把法庭变成宗教裁判所。总之,一切服从教会的宗教教条,《圣经》在法庭上具有法律的效力,“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宗教和神学的这种无上权威,“是教会在当时封建制度里万流归宗的地位的必然结果”(恩格斯)。因此,在中古欧洲文学中,宗教的或教会的文学占突出地位。但是,随着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加剧,那些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其“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人民群众的世俗文学冲破封建教会的专制禁锢,以口头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直到后人整理编纂成文字形式。
中古欧洲文学主要有教会文学、骑士文学、民间文学和城市文学。
教会文学在中古初期垄断了欧洲文坛,作者一般都是僧侣,用拉丁文写作。他们从教会与封建主的需要出发,极力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劝诱人们通过尘世的苦修进入幸福的天堂。教会文学品种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苦修传说、言行录、赞美诗、奇迹故事、宗教剧等。在表现形式上,常常采用象征手法,描写梦幻的远离现实的故事。教会文学是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精神鸦片。
骑士文学是封建世俗文学,盛行于十二到十三世纪。它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骑士制度的形成而产生的。骑士文学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最为流行,《破晓歌》为其代表作。骑士传奇主要以骑士征战冒险、建功立业、爱情和忠君为内容,作品大都是虚构的,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骑士传奇有三大系统,一是古代系统,多为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如《特洛亚传奇》;二是不列颠系统,如《亚瑟王传奇》;三是拜占廷系统,主要模仿希腊晚期故事。骑士传奇在十一至十六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它把骑士制度理想化,反映了骑士阶层的思想感情,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随着骑士制度的衰落,骑士文学也走向没落。骑士文学关于人物外形、人物心理、生活细节的细致描写,在长故事中突出中心骑士,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一定影响。
民间文学没有被教会文学消灭,它冲破封建教会的专制禁锢,创作出形式千变万化,体裁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英雄叙事诗和戏剧,其中英雄史诗影响最大。它随着封建国家的形成而产生,一般都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表达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反对外族侵略的斗争,反映了人民的勤劳生活和追慕自由幸福的理想,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内讧,歌颂了勇士的业绩,表现出封建忠君思想,掺杂着一些教会文学的因素。英雄史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氏族社会末期蛮族各部落生活的作品,以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为依据,歌颂部落英雄,主要在口头流传。其代表作是公元六世纪在盎格鲁·撒克逊人中形成的《贝奥武甫》,这是中古欧洲英雄史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作品。第二类是产生较晚,以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为依据,以抗御外族入侵、提倡忠君爱国、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的英雄作主人公的史诗,从思想到艺术性上更趋成熟,如十一世纪形成的法国的《罗兰之歌》、十二、三世纪在德国巴伐利亚人中产生的《尼伯龙根之歌》、十二世纪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及基辅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随着城市的大量出现,从十一世纪起,流行起反映城市市民阶级感情的城市文学。早期城市文学大多数是民间创作,如民间故事、寓言、笑话、格言、谚语等。后来又形成讽刺诗、隐喻诗、小说以及同教会势力相对立的世俗喜剧、道德剧、傻子剧等。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真实描写市民生活,歌颂市民的机智、勇敢、聪明和乐观主义精神,也揭发市民贪婪自私的一面,对封建教会的残酷统治与虚伪、狡诈加以讽刺和揭露。如《驴的遗嘱》、《神甫阿米斯》。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流行,共代表作是著名讽刺长诗《列那狐的故事》。
在中古末期的意大利,诞生了“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他用《神曲》为中世纪作了一个诗的总结,宣告了新时代的来临。《神曲》的问世,标志着中古欧洲文学迎来了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新曙光。
上一篇:中古亚洲文学
下一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