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我国哲学界一次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理论论争。1958年《哲学研究》第1期发表了郭月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一文,是这场讨论的开端文章。1959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又发表了于世诚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一文,对郭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由此引起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讨论。这个讨论对于推进学术研究,澄清某些理论是非,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由于陈伯达、康生等人的破坏和捣乱,使讨论最后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和政治迫害,硬是把一派意见压了下去。粉碎“四人帮”以后,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又重新开展了讨论。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于1979年在《学术月刊》第6期、第10期、第11期上,先后发表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唯心主义范畴的“同一性”和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许多同志也纷纷发表文章,积极参加讨论。
这场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
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概括?对它能不能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当作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提出来的,把它当作一切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由于绝大多数哲学家(其中包括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因而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以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命题,它的确切含义是,思维即存在,二者是同一个东西。把它说成是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概括,是错误的。
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什么关系?一种意见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范畴。前一个“同一”,是说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后一个“同一”,是说“对立面的同一”。另一种意见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原理,适用于一切矛盾,当然也适用于思维和存在这一对矛盾。思维与存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肯定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意义上,两者又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
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否对立?一种意见肯定两者是对立的。认为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解决;与此相反,唯物主义者都是用、并且只能用反映论去解决。另一种意见否认这种对立。认为唯心主义者可以有他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论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有他的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共同的,论证是不同的。反映论是以唯物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论证为基础的,因而仅仅同唯心主义者提出的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论证相对立。
四、错误的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一种意见认为,错误的思想和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错误的思想和客观存在不是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的,错误的思想不能转化为存在。另一种意见认为,错误的思想和存在有同一性。任何一种错误思想,都有产生它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在一定的条件下,错误思想也会转化为存在。
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哲学史等许多问题,它的深入开展必将全面推进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上一篇: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讨论
下一篇: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