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唐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四位“以文章齐名天下”的诗人的合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卷一九〇上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都是7世纪下半期,即高宗、武后时期的在诗歌创作方面不甘因循、力图创新的诗人。初唐诗坛,承袭六朝余风,沉靡浮艳的陋习侵染诗人的创作,富丽而呆板的艳情诗、宫体诗盛极一时。“四杰”继王绩之后卓然而出,打破了恶劣诗风几乎独尊的局面,为唐代的诗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前进的方向。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侄孙。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14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出仕以后,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屈处下僚,后溺水而死。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擅长五律、五绝,其诗意境恢宏、苍凉挺拔,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报负。代表作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传诵千载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出自这首诗。五言绝句《山中》以寥寥二十字融情入景,借物抒怀,气势浑壮,脍炙人口。他的骈文名作《滕王阁序》,表现出诗人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历来为人称道。王勃是“四杰”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被称为“四杰之首”。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后死在盈川县令任上。明人辑有《盈川集》。杨炯是“四杰”中文学成就较小的一个,传世诗作数量也不多,都是五言诗。他擅长写边塞诗,《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向往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卢照邻(637?-689?),字升之,号幽忧子,河北范阳(今北京一带)人。出仕后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卧病隐居。因服丹中毒,不堪忍受病痛,自投颍水而死。后人辑有《幽忧子集》。卢照邻善写七言歌行。他的代表作《长安古意》用宫体诗的旧题写市井生活的面貌,标志着宫体诗的转变。这首诗对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作了细腻刻划,以纵横奔放、饱含激愤的笔触揭露了长安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显示了诗人清醒的批判态度。
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高宗时任长安主簿,后官至侍御史。因议论朝政得罪武后而被贬为临海县丞。徐敬业起兵讨武后,骆宾王参与其事,写了著名的《讨武曌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事败被杀。骆宾王生活阅历丰富,留下的诗作也最多。有《骆宾王文集》。他擅长写七言歌行,尤以边塞诗著名,也写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五言诗。他的《在狱咏蝉》寄悲愤于咏物,托志向于比兴,婉转含蓄,意韵缠绵,在初唐的五律中是情采与风骨兼备的名篇。
初唐四杰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诗人,他们不是凭借门第出身,而是依靠自己的创作跃上诗坛,力图摆脱六朝以来的诗风,开拓一条诗歌发展的新路。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题材的限制,扩大了诗歌的视野,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显露了即将出现的盛唐气象的端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四杰”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上一篇:创造社
下一篇:初期白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