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发难后,最早向旧文学冲击的是新体白话诗,和文学革命精神相一致,它提倡以真实地抒写现实社会和人生为内容,以白话为语言工具和“诗体的大解放”。《新青年》1917年2月最早刊出白话诗,此后《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又有更多白话诗发表。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都是新体白话诗的倡导者和尝试者。胡适最早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他的《尝试集》(1920)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其中一部分,虽然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和声调,但它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大胆突破旧体诗格律限制,表现反对封建主义、向往自由民主的积极精神,在早期白话诗创建中产生颇大影响。刘半农、刘大白是初期白话诗的积极倡导者、探索者,思想比胡适激进,语言形式通俗、平易、质朴、明朗,有新乐府诗风。刘半农(1891-1934)有诗集《扬鞭集》(1926年出版,其中卷上收1917-1920诗作)、《瓦釜集》(1926),以反映下层人民疾苦、揭露贫富对立和官府罪行著称,《相隔一层纸》、《学徒苦》、《车毯》为代表;还有直接歌颂劳动者精神品格的《铁匠》、《老牛》、《老木匠》;表现同心协力的乐观进取精神的长诗《敲冰》,都为人们称赞。他主张增多诗体,注意向古代和现代民间歌谣学习,写有无韵的自由诗,注意一定韵律的民歌体,还有散文诗。《瓦釜集》即是试验用江苏江阴地区方言写的民歌体诗。刘半农的多样尝试和探索为新体白话诗形式的开拓做出积极贡献。刘大白(1880-1932)的早期白话诗有诗集《旧梦》(1923),其中,以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农民痛苦生活(《田主来》、《卖布谣》),歌颂农民的反抗斗争(《成虎不死》、《每饭不忘》)和最早赞美十月革命、工人斗争(《红色的新年》、《劳动节歌》、《五一运动歌》)而引人注目,鲜明地体现了十月革命和“劳动神圣”思想影响和时代特色。此外,沈尹默(1883-1971)以同情下层人民的《三弦》一诗为代表,写法比较含蓄,讲究音韵。俞平伯(1900- )的诗集《冬夜》(1921),康白情(1896-1945)的诗集《草儿》(1922),写景抒情,有时代投影,也注意语言和意境,长于自由体;周作人的《小河》以诗明理,手法新颖,形式近似散文诗,引起较大反响。这些人是最早一批白话新诗的热心提倡者和积极尝试者,他们的诗作,反映了现代文学史上初期白话诗的成就和特色。它面向现实社会人生,自由抒写,采用白话,打破文言旧体诗的格律术缚,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精神。这些白话诗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许多新诗作者深通古典诗词,虽力争摆脱老套束缚,但又不免带有古旧传统影响,一般写得质朴自然、通俗、浅明,无雕琢虚饰之气,又不免过于平直、显露,凝炼、含蓄不够,显示了白话新诗初创时期的稚气和过渡蜕化期的印迹。
上一篇:初唐四杰
下一篇:别林斯基,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