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初期,包括从一七八九年到一八三〇年前后这段时间是欧洲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封建制度的迅速崩溃,资产阶级民主力量与封建复辟势力的激烈斗争,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破灭,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盛行等,构成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激烈的社会动荡,震动了人们的心灵,激起了种种社会心理和复杂的情绪,促成风靡全欧的文学思潮,即浪漫主义的形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具有侧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着力渲染大自然的美、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和追求神奇的艺术效果等特征,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在十八世纪末的德国首先兴起。当时的德国文学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一条是歌德和席勒开创的古典文学。它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其神髓是对启蒙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一八〇五年席勒逝世,德国古典文学时期即告结束;另一条是浪漫主义文学,它开始时与古典文学并行发展。一七九八年,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出版《雅典娜神殿》杂志,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一个文学中心,这就是文学史上称为“耶拿派”的早期浪漫主义团体。除了施莱格尔兄弟之外,重要作家有蒂克、诺瓦利斯等。他们的基本倾向是怀古遁世,重视传奇。一八〇五年耶拿派解体以后,一批青年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贝尔格成立新的文学团体,史称“海德贝尔格派”,代表作家是阿尔尼姆、布伦坦诺等。由于拿破仑占领期间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浪漫主义作家把注意力转向德国民间文学。他们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整理出版,给德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由格林兄弟编纂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4),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拿破仑失败后,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所发展,对统一、民主的要求日益迫切,促使作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霍夫曼晚期的作品加强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揭露,显示出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因素。霍夫曼之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日渐衰落。作为那个时代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海涅的创作完成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向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的过渡。他的《论浪漫派》(1836)一书的发表,宣告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形成于十八世纪末,它的某些因素,存在于在这之前的感伤主义文学中。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更注重社会问题。它所取得的成就达到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的高峰。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是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弊病已经暴露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湖区,创作歌颂大自然、美化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农村生活的诗篇,以此抵制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就其作品的思想倾向来说,有明显的消极性。但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开创一代诗风,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九世纪初,在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条件下,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登上文坛。主要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激烈抨击一切形式的暴政和现实社会的丑恶,坚持民主自由理想,表现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进步倾向。在艺术上,他们继“湖畔派”之后,完成了对英国诗歌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增强了诗歌形象的绚丽色彩和语言的音乐性。他们笔下显示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复杂的心理矛盾的人物形象,在欧洲知识界中曾引起巨大反响。与此同时,司各特在散文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善于把历史真实与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在曲折的情节发展和富有浪漫情调的描绘中,整体性地反映出历史的风貌。他因此而成为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文学趋向社会化、普及化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一七八九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大众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促使文学从朝廷权贵、爵爷豪门的沙龙中解放出来,在广大民众中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这种变化的本身就是对后期古典主义浓厚的贵族倾向和烦琐的清规戒律的反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受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左右文坛的声势。由于它更直接、更深刻地经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后社会思想的激荡,也由于它产生于古典主义保守势力最强大、最顽固的国度,因此表现出更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国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夏多布里昂政治倾向保守,但他在一八〇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却标志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作品所创造的“世纪病”的病态形象,体现了他在《基督教真谛》等著作中宣传的理论主张。夏多布里昂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的散文富于抒情诗的节奏美等特点,对后起的拉马丁、维尼等浪漫主义作家影响甚大。斯塔尔夫人较为进步,她在《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论著中,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束缚创作个性的古典主义规范,提倡“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从而初步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抒情诗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现了拉马丁的《沉思集》(1820)、雨果的《颂诗集》(1822)、维尼的《诗集》(1822)、《古今诗稿》(1826)等优秀作品。一八二七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全面提出浪漫主义戏剧纲领,对长期统治戏剧领域的古典主义进行理论的否定。三年之后,雨果以反封建暴君为丰题的浪漫剧《欧那尼》首次公演成功,标志着欧洲文坛上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一八三〇年后,法国浪漫主义进入后期,它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继续取得进展。乔治·桑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小说,雨果洋溢着社会激情的抒情诗集和具有鲜明反封建倾向的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等,集中体现了后期浪漫主义的成就。但从社会和文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后期浪漫主义毕竟是强弩之末,而在同一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批判现实主义,却以不可阻挡的声势迅速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潮。
在德、英、法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学很快传播到欧洲各国,形成全欧性的文学运动。在南欧和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十九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精神。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意大利的曼佐尼、波兰的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进步思想倾向,而且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在俄国,废除农奴制从十九世纪初就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从一八一二年反拿破仑侵略战争的胜利到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俄罗斯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受西欧的影响而勃兴,并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俄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是菇科夫斯基。他从感伤主义蜕化而来,大部分诗作远离现实,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谐,反映了保守贵族悲观遁世的思想。但他的创作打破了当时尚未完全退出文坛的古典主义的僵死规范,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格调,并以出色的心理剖析、优美的音调对后世俄国诗歌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生重大影响。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人民性和为民主解放运动服务的方向,是经过十二月党人作家和普希金的努力而确立的。他们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挖掘创作题材,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精神的政治抒情诗,开创了俄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普希金在《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茨冈》(1824)等叙事诗中,采用西欧浪漫派“回到自然”的题材和极度夸张的对比手法,在充满瑰丽的异域情调和古朴的山民生活的氛围中,批判贵族的虚伪自私的道德观念和腐朽的城市文明,赞颂纯朴自由的生活和倔强的叛逆性格。作品在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上,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后起的莱蒙托夫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在《诗人之死》(1837)、《咏怀》(1838)和《恶魔》(1829-1841)等诗篇中,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愤怒谴责和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三十年代,普希金在保持和发扬早期创作中的优秀传统的情况下,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他的著名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自此,散文、特别是小说,逐步取代浪漫主义诗歌在文坛上的支配地位。四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浪漫主义文学终因其理想的空幻性而结束历史使命,而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则发展成为俄国文学的主要潮流。
上一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革命运动
下一篇:十九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