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曾任平江节度推官、尚书左选郎官、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和著述。他的重要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后合编入《叶适集》。
叶适的自然观是继承和发展了《周易》和《洪范》的阴阳五行说,认为宇宙是由物所构成的,而物的主要形态就是五行和八卦所标志的各种物质。“五行之物,遍满天下,触之即应,求之即得。”(《习学记言》卷三十九)在他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说“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其始为造,其卒为化”(《水心别集》卷五),认为“气”是造化万物的,万物最后又化为“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它是无始无终的,“圣人不知其所由来者也”,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观点。反对理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无极”“太极”而产生的。在“道”与“物”的关系上,强调“道”存在于“物”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不了解事物就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道”是依存于“物”的,“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习学记言》卷四十七)肯定了“道”与“物”不是分离的,有“物”的存在,才有“物”的“道”。不认识“物”的“道”,就不能把握“物”的本质,不认识“物”的本质,也就不能掌握“物”的“道”,批驳了老子关于“道”先天地生的唯心主义观点。从“道”不能离“物”的观点出发,还提出“务实而不务虚”,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道德,指出理学“虽有精微深博之论,务使天下之义理不可逾越,然亦空言也”(《别集》卷十),造成了一种务虚不务实的坏风气。在认识论上,主张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说“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同上,卷七)他对“格物”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喜为物喜,乐为物乐。”(同上)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要反映客观事物,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自用则伤物,伤物则己病矣”(同上),说明认识一刻也不能脱离客观事物。人的认识有两种:即“闻见认识”和“明智认识”,只有把“闻见认识”和“明智认识”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全面认识,“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故尧舜皆备诸德,而以聪明为首。”(《习学记言》卷十四)还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经验,“故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别集》卷十二)只有吸取实践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张判断事物的道理是否正确,也必须对事物作实际考察和验证。凡是“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同上,卷五)。在发展观上,认为“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同上)肯定“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同上)这种阴阳、刚柔、逆顺、背向、奇偶、离合等对立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万物皆然”,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认为“道至于中庸而止”,表现出形而上学的性质。对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贡献。
上一篇:叶赛宁,谢·阿
下一篇:司各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