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列宁于1895-1916年间(主要是1914-1916年)研读各种哲学著作所写的摘要、批注、评语、结论和短文,其中还有部分自然科学的札记和评语。1929-1930年绝大部分内容首次收入《列宁文集》第9卷和第12卷;1933-1947年多次以《哲学笔记》这一书名出版单行本。后增加一些材料编为《列宁全集》第38卷。在我国,第一次翻译出版本书,是根据《列宁全集》第38卷排印的。
《哲学笔记》这部著作,主要包括列宁写作的十个“哲学笔记本”,其中八本写于1914-1916年。列宁在这期间特别注重哲学研究、首先是辩证法的研究,绝对不是偶然的。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既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进一步促使它本身所固有的一切矛盾极端尖锐化。战争铸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促进了革命危机的成熟,客观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向各国社会民主党人提出了一系列严肃而又尖锐的问题:怎样分析战争的性质?对战争应取何种态度?如何利用战争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等等。本来,这些问题在1912年的《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一行动宣言》中已基本解决。可是当战争爆发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和大部分国家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却背叛了《宣言》,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他们反对列宁制定的“变现实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正确方针,歪曲或模糊战争的性质,以所谓“保卫祖国”的谎言,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战争政策,鼓动各国工人阶级相互残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会主义者在为自己的背叛行为辩解时,都一再声称这是运用辩证法分析实际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就连普列汉诺夫的陈腐庸俗的“祸首论”,“也非要狡猾地用辩证法,来修饰一番”(《列宁选集》第2卷第642页)。因此,为了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背叛行径,驳斥他们阉割、歪曲辩证法、以庸俗进化论、折中主义和诡辩论冒充辩证法;为了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理论上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经济和政治矛盾的本质,揭示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等,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策略,列宁研读了各种哲学著作,潜心研讨辩证法,写下了大量的笔记材料,构成了《哲学笔记》这部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
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在本书中,列宁特别注重发掘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列宁关于黑格尔著作的摘要部分在全书占有中心地位。他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对辩证法学说的重大贡献,並阐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区别,提出並论述了一系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书中明确指出,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它“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揭示了辩证法的内在本质。书中深入探讨和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特征,把对立统一规律科学地规定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並从和其他辩证法的诸规律及范畴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书中还研究了辩证法的诸范畴,从认识史上对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书中关于辩证法十六要素的论述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可以说是全面研究唯物辩证法的纲要,为完善和发展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本书中,考察和研究认识论问题占有重要地位。书中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认为辩证法是认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强调认识应当以实践为基础,主张“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进而论证了真理的全面性及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书中还论述了实践的特点,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並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从而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书中揭露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在本书中,列宁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逻辑的辩证思想,认为逻辑“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为研究辩证逻辑奠定了基础。书中明确提出了“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一致的重要思想,为整个哲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过程、哲学史、自然科学等各方面问题,得出许多重要结论。
列宁这部著作,虽然不是准备发表的完成著作,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献。书中对辩证法创造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写作《帝国主义论》这一划时代著作以及其它这一时期的著作,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珍贵思想财富。
上一篇:哲学的贫困
下一篇:哲学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