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齐马特”在土耳其历史上被称之为仁政改革,就其内容来说都属资产阶级要求,因此在土耳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是西亚的一个大国。自奥斯曼素丹(旧译苏丹)在1288年建国以后,传至苏立曼大帝共经十代,是土耳其帝国的极盛时期。从十七世纪起,土耳其帝国开始衰落,帝国境内各民族纷纷举行起义。列强为瓜分帝国遗产所导致的“东方问题”日趋尖锐化,土耳其帝国面临着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形下,帝国统治集团中产生了以改革求生存的主张。十九世纪以前,素丹改革主要放在军事方面,认为只要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帝国就能所向无敌。十九世纪以后,素丹对改革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国家体制方面。1808-1839年是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国内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废除了过时的军事采邑制,仿照欧洲各国政府体制,设立了外交部、内务部、财政部,宰相名称也一度改为总理大臣,建立邮政制度,开办军事院校,发行官方报纸——《时务报》,设立农业、工业、商业委员会等。马哈茂德二世改革是“坦齐马特”的前奏。1839年6月,土耳其在对埃及战争中惨遭大败。不久,马哈茂德二世又病逝。年仅六岁的新素丹阿卜杜麦齐德(1839-1861),不得不接受一些受过欧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的建议,决心进行大规模改革。前驻英大使、现掌管最高司法委员会的拉施特帕夏(1800-1858)被任命为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人。1839年11月3日,帝国政府在首都托普卡珀皇宫内的玫瑰园广场上举行盛大集会,帝国官员、各界名流、外国使节都应邀出席。拉施特宣读了改革诏令,素丹批准执行,揭开了坦齐马特的序幕。这次改革主要内容有:保证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的荣誉和尊严;每个臣民都要依据财产课以赋税;实行新征兵方法,定服役时间为四至五年;帝国臣民不分信仰、教派一律平等;废止没收财产的做法。这些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土耳其帝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但当时国内外反改革力量相当强大,许多改革措施没有得到贯彻执行。1841年,保守派借口“亵渎神灵”把拉施特赶出政府。此后,土耳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恶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856年虽然又颁布了一次改革诏令,但已无法挽救帝国颓势,欧洲列强都来瓜分土耳其领土了。
上一篇:土耳其1919-1923年资产阶级革命
下一篇: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