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墨子和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著。《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余十八篇,有些只有篇目,有些连篇目也失传了。《墨经》是《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墨子》是研究墨家思想的可靠材料。它的注释本有清孙诒让的《墨子闲诂》、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经校释》、高亨的《墨经校诠》、谭戒甫的《墨辩发微》等。
《墨子》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大约形成于战国末期。这时封建制度已代替了奴隶制度。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出现了思想上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墨子站在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立场上,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曾做过工匠,自比“贱人”,其门徒也多半是社会下层。《墨子》一书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墨子》五十三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这一部分具有概论性质的,对墨家思想做一般性的论述。第二部分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只有《非儒》分为上、下两篇。这个部分应有三十二篇,但因有些篇缺了,实际是二十四篇。除了《非儒》一篇以外,都以“子墨子言曰”开始。它是墨子的弟子们记墨子的言论,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和主张。第三部分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一般称为《墨经》或《墨辩》。它是墨子后学发展墨子思想的著作,论述了关于自然科学、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思想。第四部分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论和事迹,具有生平思想的特点。第五部分包括《备城门》至《杂守》共十一篇,主要讲的是防御战术和守城的方法。从《墨子》的基本思想来看,它讨论了哲学、逻辑、军事、政治以及自然科学等思想。在哲学方面提出“天志”、“明鬼”的主张,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能主宰一切。天子的言行必须“上同于天”。意思是说,天子的言论和行动要服从天的意旨。“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不仅能主宰天子、王公大人和百姓,而且也能赏善罚恶、能爱人憎人。同时还肯定鬼神的存在,主张“事上尊天,中事鬼神”,提出“明鬼”的主张。认为有天鬼天神,山鬼山神,以及人死后有鬼神。这些鬼神无所不存,能帮助天来赏善罚恶。但又主张“非命”,反对儒家的“天命论”。认为寿天、安危、治乱不是天命决定的,而是人力所为。社会之所以乱而不治,贫而不富,是由于相信天命的结果。指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调国家富强是靠人力,而不是靠天命。还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认为“名”(名称、概念)是从属于“实”(具体事物)的,如果不知道“实”,“名”也就失去意义。指出“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强调概念(“名”)应从实践(“取”)中来,名称必须符合实际。还提出知识来源于“耳目之实”。所谓“耳目之实”,即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经过反复认识,多次实践,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同时强调理性思维的作用,并认为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然后才能获得知识。同时以“三表”作为衡量是非真伪的标准。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所谓“三表”,亦称“三表仪法”。这三条标准,就是要重视历史上的经验,要重视现实的观察或感性经验,要重视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要重视国家百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天下之所以争夺,就是因为人们之间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臣自爱,不爱君,就有子不孝父,臣不忠君。因而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有亲疏贵贱之别。还提出“尚贤”、“尚同”的思想。“尚贤”是要求选拔贤人管理政治,“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度。“尚同”就是要做到“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还提倡“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重视生产,以改善劳动者的经济地位。
《墨子》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有价值的史料,它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特别是在逻辑思想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一篇:塞内加
下一篇:墨子的文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