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本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于法国,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衰落,到了七十年代,作为文学流派已不复存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有三个:萨特、加缪和波伏瓦。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剧本《苍蝇》、《间隔》、《死无葬身之地》,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波伏瓦的小说《女宾》等等。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德国、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在哲学体系上基本是师承德国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论。而法、德两国的存在主义又可以追溯到这一哲学的先祖——叔本华、基尔凯戈尔和尼采。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欧洲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沦陷。在被占领的形势下,存在主义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特有的积极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历史进步意义。存在主义文学所表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世界是荒诞的观点。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和历史是由无法理解的偶然性构成的一片荒诞和混乱,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受不可捉摸的命运力量的支配,伴随他们的只有不幸和痛苦。二是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存在主义者,特别是萨特认为,人生下来只是一种存在,而不具备本质,人的本质是后来获得的,获得这个本质的方式就是“自由选择”。即不受任何道德原则的约束,而完全由个人意志所支配和决定的选择。三是所谓“他人即地狱”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欺骗、残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萨特把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处境,概括为普遍存在的人类的共同处境,这是完全错误的。存在主义适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感,和对人类前途感到迷茫的西方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情绪,特别易于为战后兴起的一些文学流派,如“愤怒的青年人”、“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等作家所接受,成为他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存在主义在欧洲和世界的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诺曼·梅勒(美国)、略萨(秘鲁)、安部公房(日本)、沃尔马(印度)等存在主义的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作家。
上一篇:存在主义
下一篇: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