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俄国特维尔省诺沃托尔斯克县普列姆希诺村的一个贵族家庭。1833年在帝俄首都彼得堡炮兵学校毕业后,任沙皇军队的军官。1835年,他辞去军职到莫斯科,参加莫斯科大学先进青年的哲学小组。在此期间,他接受了黑格尔哲学中保守,反动的观点,写了《〈黑格尔哲学讲演录〉译者序言》一文,为沙皇专制制度辩护。1840年秋,巴枯宁到柏林,在柏林大学研究历史和哲学。后移居瑞士,结识魏特林等人,并接受魏特林思想影响。由于巴枯宁同魏特林派来往密切,被沙皇政府视为危险分子,要求瑞士政府把他引渡回国。他于1844年逃往布鲁塞尔和巴黎,在巴黎第一次同马克思会见,然后去布鲁塞尔。1847年,又重返巴黎,同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来往密切,结为朋友,深受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影响。1847年11月,在巴黎举行的波兰人民起义十七周年大会上,巴枯宁发表演说,抨击了俄国专制制度。后来又参加1848年布拉格反对奥地利帝国的武装起义和1849年德累斯顿起义。革命失败后,被德克萨森王国政府逮捕,判处终身监禁。1851年,被引渡给俄国。关押期间,多次向沙皇忏悔,乞求恕罪,后减刑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取道日本、美国逃到英国,参加赫尔岑创办的《钟声》编辑工作。但在革命运动性质和策略上与赫尔岑发生分歧,最终决裂。1864年11月,在伦敦会见马克思,并加入第一国际。1865-1867年,与第一国际脱离,在佛罗伦萨组织秘密无政府主义团体。在流亡期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革命”观念。他认为,国家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祸害,消灭国家是个人解放的必要条件。巴枯宁的政治纲领是反对权威,主张立即消灭“一切国家”,废除“一切权力”,建立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并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他把自由和纪律、组织、权力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主张把废除遗产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出发点;他认为社会革命的主力不是无产阶级。主张依靠农民和流氓无产者的自发骚动来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目的;他否认组织,否认立法,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他的反动的社会革命观点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极大的危害。巴枯宁的主要著作有《上帝和国家》、《国际革命协会的纲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
巴枯宁于1868年重新混入第一国际后,积极开展阴谋篡夺国际工人运动领导权活动。阴谋败露后,便在国际内部加紧分裂活动,攻击马克思,歪曲巴黎公社经验,诋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1872年9月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他及其追随者开除国际。但他们拒不承认新的总委员会和大会决议,打着反“权威”的旗号,继续进行无政府主义活动。1876年7月1日病死在瑞士伯尔尼的一家医院。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的反革命罪行和他鼓吹的无政府主义谬论。
上一篇: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下一篇:巴比塞与《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