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世称庄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宋国漆园吏,不久辞官,过着隐居生活。家庭贫困,靠打草鞋谋生,穷得吃不上饭,向监河侯借过米。据《史记》记载,楚威王厚币礼聘他为相,被拒绝。他自命清高,鄙薄官禄。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老庄申韩列传》)。其著作,现存《庄子》一书,是研究他的思想基本材料。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他所说的“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为无形,不能感知,也不能把握,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指出“道”是永恒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同时“道”又是无名无体。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爱,可得而不可见。”(同上)“道”是无名无体,也可以称为“无”,是“非物”,是“无有”。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完全一致的。庄子还提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渔父》)就是说,“道”是根本的,万物都离不开它,“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就是“圣人”也得尊从而不能有所违抗。在发展观上,强调“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面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而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则阳》)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但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达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并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相对主义理论。他认为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没有质的区别,并说是非没有客观标准,很难规定谁是谁非。他说:“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秋水》)在他看来,是非并不是由客观事物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而是主观决定的。指出“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同上)。片面夸大了贵贱、大小、有无的相对性,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这就违反了科学,违反了辩证法。认为万物没有什么异与同、丑与美、粗与细,成与毁的差别。因为异就是同,同也就是异;丑就是美,美也就是丑;粗就是细,细也就是粗;成就是毁,毁也就是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样的,根本没有什么不同,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诡辩。他从这一相对主义观点出发,否认人的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他用庄周梦蝴蝶的寓言来说明事物是不可知的,认为究竟是庄周梦中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都判定不清楚。不仅人们判定不清楚,就是“圣人”也解决不了。这就导致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在真理观上,他认为真理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在辩论中,都是以自己的是非去否定别人的是非,所以他们之间的是非争论永远也搞不清楚,谁也无法判定别人的是非。由此得出知识不可靠,事物不可知,甚至用取消一切的态度来对待知识、对待事物,这是错误的。他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立场上,对现实感到悲观,消极厌世,追求个人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一切受外物和自身的束缚,就是“有待”、“有己”。采取“坐忘”的办法,达到“无待”、“无己”,物我两忘,这就可解脱一切苦恼,逍遥自得,绝对自由,使自己和自然混然一体,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一切任其自然。并主张“无思”、“无虑”、“无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切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都受他的思想影响。《庄子》一书多为寓言故事,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价值。
上一篇:并田制度
下一篇: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