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即元世祖。元王朝的创建者,元宪宗蒙哥汗的弟弟。早年同耶律楚材父子很接近。母亲庄圣太后是位汉化很深的人,经常请一些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到和林去。蒙哥汗继位前,忽必烈尚在潜藩,“思大有为于天下”,邀请四方有知识有政治经验的封建地主士大夫向他们询问帝王统治之道,对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持积极的态度。蒙哥汗继位,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政之事,率兵攻灭云南大理并参加蒙哥汗大举伐宋的战争。总领漠南汉地的政治实践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吸收汉法改革旧制的迫切意义。蒙古族初入中原,社会制度落后,奴隶主贵族集团只知贪求财富不懂得对发达的农业经济进行保护利用,所过之处纵兵杀掠,强夺民田“以为牧地”,使农业生产遭到践踏,激起中原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忽必烈在邢州、河南、京兆、关中地区设立官府时试行以汉法治汉地。任用儒臣,注重农桑,兴办屯田,结果农业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安定,得到汉族儒臣军阀的广泛支持,然而忽必烈的这些措施遭到蒙哥汗的反对和阻止。1259年,蒙哥汗死,1260年,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及汉族军将谋臣的支持下,以中原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作后盾,在开平(内蒙古正蓝旗)自立为大汗,击败幼弟阿里不哥为首的反对派。至元元年(1264)迁都燕京(后改称大都),1271年定国号元。即位后,忽必烈积极改更旧制采用汉法进行新政权的建设。在经济上,以农桑为急务,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禁令严禁蒙古贵族因田猎而践踏庄稼和改农田为牧地的做法。在中央设立掌管农田水利的专门机构司农司,组织人力编写农书推广农业生产经验。扩大屯田规模,迁移“新附民”到西北等地区垦荒种地。在政治上,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确立中央集权政治。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在地方设立固定的或临时的中央各部门的派出机构如行省、行院、行台,管理地方军政事务,行省制在忽必烈时已初步确立起来。对各自为政、秩序混乱的蒙古贵族的封地(“汤沐浴”、“投下”)进行整顿,罢除诸侯世守,实行军民分治,把丝绵等征收权收归中央。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稳定后,忽必烈发动了对南宋的进攻,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的大统一在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占重要地位。它结束了中唐以后北方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1287年,1289年忽必烈曾两次亲征,平定乃颜、海都的叛乱。在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又发动了对日本、安南、占城、缅甸及爪哇的侵略,结果都遭到失败。在对中国进行统治过程中,忽必烈一方面采用汉法,但另一面却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把境内人民分成贵贱四等,“蒙古最贵,色目次之,汉人又次之,南人最贱”。目的在于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利益,分化削弱被统治的力量。忽必烈统治后期,在政治上趋于消极保守。了解研究这一问题可阅读《元史·世祖本纪》,周良霄《论忽必烈》(《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2期)。
上一篇:德里苏丹国
下一篇:怀疑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