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及其协定,是英、法帝国主义勾结德、意,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露骨推行绥靖政策的一个大阴谋,是现代国际关系史最丑恶的一页。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德国军政首脑会议上提出:解决德国生存空间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拿下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德国兼并奥地利后,便把矛头指向地处欧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物资丰富、军事工业发达的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通过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党作为内应,制造事端,煽动自治,提出要将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区从捷克斯洛伐克中分裂出去,从而出现了1938年的“五月危机”。希特勒于5月30日签发侵捷的“绿色方案”,准备10月1日进军捷克斯洛伐克。9月12日,希特勒在纳粹党代表大会上扬言要援助苏台德日耳曼人,声称捷政府若不接受德国的全部要求,马上就有战争的危险。同时,德在捷边境集结军队,指使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制造骚乱。捷局势再次紧张,出现了“九月危机”。英、法深怕把自己卷进同德国对抗的战争,急于扑灭战火于未燃。但他们不是去对德国施加压力,而是适应德国要求,迫捷屈服。9月13日晚,心急如焚的法国总理达拉第急电英国首相张伯伦,摧他火速同希特勒谈判。当日半夜,张伯伦向希特勒发出求见急电。希特勒喜出望外,马上电邀张伯伦来德国会谈。9月15日和22日,张伯伦亲自出马,两次飞往德国会见希特勒,要求德国不要动武。希特勒得寸进尺,已不满足于苏台德区“自治”,而要使整个苏台德区归属德国,并限期10月1日前解决,还要得到其它操德语的地区。希特勒充分利用张伯伦软弱可欺的特点,软硬兼施,一面诡称“捷克是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答应同英国达成广泛的和平协议,以拉拢张伯伦,一面又表示为苏台德区“重返祖国”,不惜一战,甚至公开威胁说:“如果10月1日苏台德区还没有交给德国,我希特勒就是打进捷克去的第一个士兵”。他还宣布德国军队从9月28日下午二时开始实行总动员。在这关键时刻,张伯伦全面妥协了。他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写信,恳请德国推迟总动员,建议举行多边会议和平解决捷危机,并压捷政府答应希特勒的条件。希特勒抓住时机,答应延迟二十四小时动员军队,并电请张伯伦、达拉第、墨索里尼29日到慕尼黑开会。张伯伦欣喜若狂,在绥靖主义者狂热的欢呼声中,第三次飞往德国,以完成所谓“缔造欧洲和平”,实为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神圣”使命。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南部的慕尼黑举行会议。慕尼黑会议讨论了名为墨索里尼提出、实为德国草拟的方案,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于半夜(实为9月30日凌晨1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共八条,主要内容是: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捷于10月1日至10日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捷不得破坏任何设施和建筑物,德军将分段占领德意志人占多数的领土,捷政府释放所有被监禁的苏台德区政治犯,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犯,在捷境内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领土问题解决后,德、意也对捷提供安全保证。会议结束后,张伯伦和达拉第才向排斥在会外的两名捷代表宣布协定内容,同时德驻捷使馆代办把慕尼黑协定文本交给捷外长。30日上午,捷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几个小时,张伯伦又迫不及待地同希特勒单独会谈,根据英国建议的草案,签订了关于英德互不侵犯的联合声明,表示“协商”解决两国关系问题,以“促进维持欧洲和平”。不久,希特勒又开出一张空头支票,于12月6日同法国发表德法声明,宣称两国边界永不变更,保证两国睦邻关系。慕尼黑协定是英、法和德、意法西斯直接勾结的可耻产物,是帝国主义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出卖小国利益的卑劣典型,也是英、法推行祸水东引的反苏政策的表现,因而是帝国主义绥靖政策的顶峰。绥靖主义分子鼓吹慕尼黑的妥协,“拯救了欧洲和平”,实际是自欺欺人的谎言。英、法抛弃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失去了欧洲各国的信任,而得到的只是希特勒根本不想兑现的一纸空文。希特勒却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从而加强了自己的地位,加快了准备战争的步伐。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于1939年3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战争危险日益严重。实践证明,慕尼黑的道路根本不是通往和平的道路,相反它恰好是通往战争的道路。
上一篇:慎言
下一篇: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