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相继夺取政权后,运用政权力量推行改革,以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扫荡氏族制残余。形成了变法运动。魏的李悝变法:魏文侯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其内容:一是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倡农民勤谨耕作,发展小农经济;二是著《法经》六篇,取消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封建私有制。楚的吴起变法:吴起是李悝的同窗,公元前390年离魏入楚,任楚悼王令尹,推行变法:一是,规定凡贵族封君子孙传三代后收回爵禄,二是,裁减“不急之官”,精简无能与无用之官,三是,采取强硬措施没收奴隶主贵族的部分土地。韩的申不害改革: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为此要靠“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君通过“术”来驾驭臣下,统治民众。齐的邹忌改革:公元前357年,齐威王任邹忌为相。邹忌主张“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即对官吏注意赏罚分明。齐威王奖励墨大夫治理即墨有功;对阿治理很糟的阿大夫,遭到严惩。秦的商鞅变法:商鞅(?-公元前338年)卫人,姓公孙,名鞅,后被秦封于商,故又名商鞅。受秦孝公重用:最后任大良造。于公元前359年(或说356年)、350年两次变法,其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崩溃和土地私有。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规定努力从事耕织而获高产者,原来是奴隶可获得自由;不务农或懒惰者要没入官奴。鼓励开荒,促进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3.统一度量衡,并颁布标准器。4.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没有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并给相应的特权。5.“明法令”,将法律公之于众,申明“刑无等级”,卿相犯法与庶民同样处分。6.设置县以代替分封采邑制。基层设什伍连坐法,编制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奖励告奸。7.“燔烧诗书”,打击儒家复古思想。在各国变法改革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后商鞅虽被害死,但“秦法未败”,使秦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战国前期这些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各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第一,井田制最后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封建集权政治得以确立,各国君主集权于一身,封建官僚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地方郡县制代替了采邑制。为秦汉中央集权制开了先河。战国史研究的主要分歧点仍是社会性质问题,这里是从战国封建说。由此,对战国变法的看法也很不一致。西周封建论者和春秋封建论者,认为战国时代只是由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所以,例如杨宽把战国时代的变法视为“表示封建社会的量的转变”(见杨宽《战国时代社会性质的讨论》)。主张战国还是奴隶社会的同志,大多把各国变法看成是奴隶社会内部的富有奴隶主贵族为打破旧贵族束缚而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改革。关于商鞅等战国时期的变法,文论颇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杨宽《商鞅变法》、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
上一篇:战后世界形势
下一篇: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