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的语录分类汇编。它是朱熹讲学,以及他与弟子问答并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语录。《朱子语类》是朱熹的学生编辑的。李道传汇辑为四十二卷,李性传等有所续补。黄士毅收集的有七十家,他把收集起来的各语录,按其内容分类编辑为《朱子语类》,共一百三十八卷,后来王佖又收了三十余家,编为《续语类》四十卷。又经黎靖德重新汇编补成一百四十卷,成为今本的《朱子语类》。它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
《朱子语类》分“理气”、“性理”、“鬼神”、“学”等二十六门。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哲学、政治、史学等各方面。在哲学方面,《语类》继承了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生是气”。认为“理”在先,“理”生“气”。“若无这理,便都无天地,无万物,无鬼神了。”并把这一观点应用到社会领域,提出“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还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自太极至万物化生,只是一个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后有彼,但统是一个大源,由体而达用,从微而至著耳。”认为“太极”既是天地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源,又是至高至善的道德。说“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曰仁义礼智。”把封建道德看作是“太极”的体现。同时还提出“理一分殊”,指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就是说,万物各有此“理”,由于“理”的地位不同,“理”的作用也不同。在辩证法思想方面,认为一分为二是自然之理,事物的对立是普遍的。“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东之与西,上之与下,以至于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也。天地间物,未尝无相对者。”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这从事物内部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其思想是深刻的。指出事物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反相成的。说“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东便与西对,南便与北对,无一事一物不然。”还论述了统一物分为互相对立的两个部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指出“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认为“气”分为阴阳,由阴阳交互作用,产生万物。但又认为“动便生阳,不是动了而后生,这个只得且从动上说起,其实此之所以动,又生于静,上面之静,又生于动,此理只循环生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环相生。”这是一种循环论的观点。还认为“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它又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所谓“格物”,就是通过接触事物认识其道理或规律,而达到“穷理”、“致知”,是使吾心的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心”所以无所不知,是因为“理”在“心”中,“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就是说,认识“理”不需要外求,“致知,乃本心之知”,“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所谓知者,便只是知得我底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去知彼道理也。”在人性论上,认为“气”中之“理”即“性”,人性至善,但人性表现时要受“气”的影响。强调“气”有清浊昏明之分,人禀气而有圣、贤、愚、不肖之别。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决定气质之性。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要求人们放弃“人欲”,而服从“天理”,宣扬禁欲主义。《朱子语类》在朱熹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唯心主义有很大影响。
上一篇:朱可夫,格奥尔基·康士坦丁诺维奇
下一篇: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