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现代诗人、散文家。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是新诗最早刊物——《诗》的编者之一;后又从事散文创作。先后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在反对美帝扶植日本军国主义斗争中,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48年因贫病在北京逝世。著作有诗、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学论著《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二十七种,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朱自清诗文集》(4册),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诗文选集》。
朱自清写有新诗四十余首,收《踪迹》(1924)(第一辑)和《雪朝》(1922),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的期望。《煤》、《北河沿的路灯》(1920)寄托了向往来来,渴望光明之情。《人间》(1921)描写“歧路中彷徨的我”,因得到劳动者的“指点”、“招呼”而感兴奋;有些诗如《怅惘》(1920)、《匆匆》(1922)则表现了幻灭后的苦闷和怅惘情绪;《小舱中的现代》(1922)描写客轮中所见的小贩的叫卖和乞者的哀鸣,诗人从这里“悄然认识了那窒息着似的时代”。著名长诗《毁灭》(1922)抒写了自己思想感情上的空虚寂寞,矛盾苦闷,并决心摆脱幻想,脚踏实地地去正视人生之路。《送韩伯画往俄国》(1920)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比为美丽的“红云”,予以热情歌颂;《赠A·S》(1924)对那要推倒反动派的“黄金的王宫”,“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的革命者,表示了真挚的敬重;《血歌》(1925)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反动派制造“五卅”惨案的愤怒。这些诗作表现了一个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及其思想发展的印迹,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形式活泼,较早期白话诗更多地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自清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创作。先后写有上百篇散文,内容多样,风格也不尽相同。偏重写儿女情长的《背影》(1925)、《儿女》(1927)、《给亡妇》(1933)等,抒情与叙事相糅合,朴素细腻,真挚而又深沉;描写风光景物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23)、《绿》(1924)、《荷塘月色》(1927)等,抒情与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绮丽纤秾,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以批判揭露为主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1924)、《白种人——上帝的骄子》(1925)、《执政府大屠杀记》(1926)等,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爱憎情感渗透其中,在叙事与议论中,抒发了对现实的愤懑,表达了揭露和控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游记散文,各篇以记景为主,感情色彩颇淡,但记叙与描述极为具体细微,真切可感。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朴实纯正的新鲜作风,文体完美,文笔秀丽,语言洗炼,创造了地道的“美文”,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为现代散文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上一篇:朱熹的文学观点
下一篇:李世民与“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