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唐代儒家唯心主义者,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諡文。他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学说,又吸收了佛教某些唯心主义观点,建立起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以《中庸》作为理论基础,著有《复性书》,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是善的;情欲是后天的,是恶的。他提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于性者,情也”。“情由性而起”,“情既昏,性斯匿矣”。他举例说:“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这是说夹杂着泥沙的水,是泥沙把水弄得浑浊的,泥沙沉淀,水自然清了;去掉烟,火光就显露出来;去掉了情,人性就得到了发展。因此,他主张用“弗思弗虑”的修养方法,认为只要绝对寂静,达到什么都不思考的境界,“情则不生”,即不发生任何情欲,便可以恢复善的本性(“复性”),成为圣人。成为“圣人”就可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从而成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显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论。因为这种修养方法,不仅排斥了感性经验,而且也排除了理性思维,实际上是在鼓吹神秘的直觉主义。李翱把佛教的禁欲主义列入了儒家的人性论,把佛教的“清净”本性看成是仁义道德的基础,把禅宗的“无念为宗”作为儒家的修养方法,说明他在实际上已向佛教神学投降了。李翱著有《李文公集》。《复性书》是其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上一篇:李维与历史巨著《自建城以来》
下一篇: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