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在从事中长篇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了众多的短篇小说。他的第一个短篇《创造》写于1928年2月,此后便不断有短篇作品发表。解放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烟云集》、《委屈》、《耶稣之死》等。在众多的作品中,《林家铺子》和《春蚕》是两个著名的短篇。
《林家铺子》(1932)以“一二八”前后的动乱生活为背景,反映了江南小市镇商人的破产命运。主人公林老板是一个“手段高明”的商人。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个小店铺后,兢兢业业地做生意。他极善于看行情,也极善于巴结买主,含辛茹苦,精打细算,不放过“几文”钱微利的买卖。论经营本领,这样的商人是属于第一流的。但是他彻底破产了。作品揭示造成林老板破产的第一个原因是农村经济破产。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加上国民党政权的苛捐杂税,广大农民纷纷破产,失去了购买力,这就使林家铺子这个以农民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商店的买主越来越少,正象林老板所感叹的,“不是自己不会做买卖,委实是乡下人太穷了”。造成林老板破产的第二个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上海“一二八”战争的爆发,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钱庄不肯借款,欠帐收不回来,收帐客人又坐等要钱,这使林老板一筹莫展,焦头烂额。最后,国民党的敲诈逼迫,是造成林家铺子彻底破产的一个直接原因。在国民党党部和官府的借机勒索、捉人罚款、逼娶娇女等摧残压迫下,林家铺子倒闭,林老板带着女儿逃跑了。林家铺子的破产,是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破产的一部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所受的沉重压迫,反映了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
《春蚕》(1932)和《秋收》(1933),《残冬》(1933)并称为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以“一二八”事变时期的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蚕茧丰收成灾的故事,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农村日益破产和农民走投无路的现实。作品揭示造成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自从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之后,大量的洋货便倾销到中国来,满载洋货的小火轮已深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他们排挤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使它们倒闭破产;他们破坏中国的农村经济,使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不值钱。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又使城乡的破产更加彻底。“一二八”战争后,各地“不太平”,工厂都关门,这就使农民历尽艰辛获得丰收的蚕茧无人收购。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苛捐杂税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又加速了这一破产过程。于是,一边是不见半个“收茧人”,一边是“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结果,“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从这一丰收成灾的惨痛事实中,我们看到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反动政权的压榨下,中国农村经济的彻底破产和广大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境遇。作品暗示,不改变这种社会制度,农民是不会有出路的。茅盾的这两篇短篇小说,通过短小的篇幅概括了广阔的生活内容,反映了重要的现实题材;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次要人物各具特点;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鲜明。
上一篇:林则徐
下一篇: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