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城清明时各阶层人物情态风俗的一幅名画。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在这高二五·五公分,长五二五公分的真本《清明上河图》绘画长卷中,作者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从郊外到城内,清明时节汴京繁华的景象,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丰富的社会生活。图自右沿河入城,画面上的郊外古树、草桥、打谷场、河边纸马店,回城轿子上那反映社会风俗的杨柳杂花,踏青的男女百姓,喧哗的小商贩,宴饮酒楼与搬运夫的辛苦以及骑马坐轿和人、驴同挽拉车的各具形态的生动笔触,都给人以真实深刻的现实感受。通过汴河岸边的粮船、酒店、小食店,可使我们具体看到历史上对东京百万家、数十万甲兵转漕供需仰比一渠的汴京大动脉——汴河是怎样的繁忙,劳动人民在如何为谋得一餐,在拼力劳作的情景。
作品风格古朴浑厚,笔力深入,描绘细致入微,笔端对脚夫,挑夫,小贩等当时所谓小人物也绝无忽略。全画对旷野、虹桥、城楼、门面及至席纹、屋瓦,无论巨细皆一丝不苟。以线条粗细、墨色浓淡表现出物象的整体感中,得当地处理了人的动静与主客等关系。杰出地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远近法”,给人们以远近具真的空间感。在色彩上,以青赭为主与墨染结合,间有红绿点点,给人以真实感与活力。作者运用烘托手法,突出了结构主题。从整幅长卷组织各有情调的小结构中,给人以丰富的韵律和和谐的节奏感,从而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大结构图景。
作者对这个“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的北宋政治统治中心的现实主义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典型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全面反映北宋时期社会面貌的风俗画的杰出代表,是具有极高艺术和历史研究及考据价值的形象化的艺术的历史资料。
《清明上河图》初收徽宗赵佶宫中。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汴京掳去徽、钦二帝及图籍古玩,《清明上河图》也随金北亡转私人之手。元初,收入内府。金朝时张著,元代杨准,明李贤等先后收藏过。其后,辗转李东阳,陆兴、严世蕃、冯保之手。至今仍有关于奸相严嵩父子为得这一幅珍品谋害人命的种种传说。清乾隆朝毕沅收存,至其籍没抄家,归清廷。末帝溥仪偷运出宫流入东北,东北解放时散佚民间,现存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有很多摹本传世。如清官所藏有《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四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续编》的《清明易简图卷》等。明代清明上河图流行仇英的本子成了后来一个摹本。清代也另有自己的《清明上河图》。这些本子添加了作者那个时代的新事物,因此,所谓《清明上河图》已成了社会风俗画卷的同意语了。研究此图的学者很多,文章散见各报刊,主要可参阅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张安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研究》。
上一篇:清前期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
下一篇:渤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