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兴起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奠基人是德国的胡塞尔。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舍勒、盖格尔、海德格尔;法国的梅洛-庞蒂、利科尔;美国的法伯尔和凯恩斯等。
现象学的产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危机深化在哲学上的反映。胡塞尔早年曾在莱比锡、柏林和维也纳等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学,后随布伦坦诺专攻哲学。1900-1901年胡塞尔发表《逻辑研究》,首次提出了现象学基本原理。1901-1916年胡塞尔去哥廷根大学任教授,这期间,大批国内外学生聚集在他门下,师生结成一个有共同生活和工作风格的学术团体一起研究现象学理论,形成了所谓早期现象学运动。胡塞尔主要著作还有《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象学运动在欧洲又再度兴起,在许多国家里都陆续建立起现象学学会。起初中心是法国和比利时,60年代中心转到了美国,并成立了“国际现象学协会”。这以后现象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向其他一些哲学派别渗透,它对存在主义影响巨大。此外,现象学的影响还广泛扩散到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学科。
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现象学是一种新的描述性的哲学方法。它首先是对意识经验的对象作描述性研究。他把这种意识经验的对象称为现象。事实上,他把它们看成是心灵直观到的本质,是在所谓纯粹的内心直观中把握到的“绝对材料”。现象学的任务就是描述它们。然而胡塞尔认为这不是一个经验性的任务,他坚持认为这乃是对不同心灵的思维所共有的本质或意义的一个先验研究。这种研究在于对人们自己的意识的过程作严格审查。这样,首先是作“现象学还原”,即排除来自各门科学的各种先入之见,排除对这些内部过程的各种外部的原因与结果的假定。胡塞尔认为,只有经过这种排除,呈现于意识中的纯粹内容才可以得到描述。但仅此不够,还要作“本质还原”,即通过本质直观从多变的形式中找出构成现象的诸固定不变的特性。进一步,他又提出“先验还原”,即把意识中的素朴的感觉材料转变为先验现象,经过这一步,剩下的就是“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现象学妄图凭借直观直接研究和描述意识到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唯我论”。现象学实质上是以作为先验本质的自我为基础的唯心主义哲学。
上一篇:现代西方哲学
下一篇:班固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