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道学”。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汉儒(主要是古文经学派)治经侧重训诂,诠释名物。宋儒治经则多以阐述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理学”之称。理学的创始人有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等人。朱熹是集大成者。
理学产生于宋明时期。这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虽然受到了生产关系的束缚,但比以往有显著发展。在政治上,封建统治者极端腐败,阶级矛盾特别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严重地冲击了封建主义制度。理学正以适应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理学是集我国古代唯心主义之大成。理学家以思孟学派的儒家思想为主,并吸收佛道的某些唯心主义理论,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自然观上,主张“理便是天道”,“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遗书》卷二十一)认为“理”是“天理”或“天道”,并把“理”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最高范畴,是唯一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在“理“与“气”的关系上,肯定“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生是气。”(《朱子语类》卷一)在认识论上,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遗书》卷十八)“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朱子语类》卷九)认为人的认识,是内心所固有的,“理便在心之中”。只要诚敬地进行内心修养,就可以达到“明天理”。在人性论上,提出“性即是理”。“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同上,卷四)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为基础,还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同上,卷十三)“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同上,卷十二)宣扬禁欲主义。这种理学曾受到张载以及后来王廷相、王夫之、颜元和戴震等人的深刻批判。
理学自南宋以来一直奉为官方哲学,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等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一篇:班固的《苏武传》
下一篇: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