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威(1897—1962)是美国小说家。一八九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衰败的庄园主家庭,从小对家道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十分熟悉。一九一八年参加加拿大皇家空军,退伍后曾在大学学习一年,从事过多种职业。一九二五年结识著名作家舍·安德森,在他的帮助下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这部“迷惘的一代”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复员士兵的悲剧命运。接着出版了长篇小说《蚊群》(1927)。一九二九年,福克纳发表了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这部被称为“站在门槛上”的书,显示了他日后创作的主题、题材和思想情绪。小说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写了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对子孙的不良影响。从这开始,福克纳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若干家族好几代人的故事作为脉络,贯穿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十六部长篇和几十篇短篇),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小说总集,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每部作品既相对独立,又是整个“世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情节线索相互连贯,使整个“世系”小说成了二百年来美国南方社会历史变迁的艺术缩影。属于“世系”的主要作品有《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和“斯诺普斯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的一段台词:“人生就象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疯狂的声音,没有意义。”小说写杰弗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其各个成员的遭遇和精神状态。全书分四个部分,由四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前三部分分别是康普生的三个儿子,即,白痴班吉,哈佛大学学生昆丁和实利主义者杰生的内心独白,反映了这个家族三十年的变故:班吉的姐姐凯蒂生活糜烂,被丈夫遗弃后离家出走,留下私生女儿小昆丁。由于失去姐姐的关怀,班吉为此感到悲哀。昆丁对妹妹凯蒂的感情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方,凯蒂的放荡和出走使他受到沉重打击,精神崩溃,投河自尽。杰生由于凯蒂而不能谋得银行的职位,自私卑下的心理使他成了偏执狂。小昆丁长大后跟人私奔,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崩溃过程。小说最后部分由女佣迪尔西的叙述来补充尚未交代清楚的情节。她的忠心、忍耐、毅力和仁爱,与康普生家三兄弟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反衬出这个家族无可挽回的衰败,也体现了作者“人性复活”的信念。作品故事的展开完全由人物间相互连接的内心独白组成,属于典型的意识流小说。福克纳的创作常常表现出尖锐的矛盾:他怨恨老一代贵族的罪恶,怀有从先人那里因袭的历史负罪感;更憎恨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道德沦丧,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反对种族偏见和宗教偏见的思想倾向。但是,他又唱着眷恋过去时代的挽歌,痛惜南方贵族世家的没落。福克纳的这种思想特点,加上他对意识流手法的开掘,采用“多角度”叙述和颠倒时序等表现技巧,使他成了最有影响力的“南方文学”的代表,曾获得一九四九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福克纳的作品中所反映的贵族子弟精神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代西方知识分子普遍感到的精神危机。他对传统,对物质主义的怀疑与否定,同样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福克纳在西方文坛有现代经典作家之称。
上一篇:禅宗
下一篇:福尔马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