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科学院院士,从一九六一年起当选为历届苏共中央委员。一九六五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于一九〇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顿河岸边的维申斯卡雅的一个商店职员家庭。15岁时停止了中学的学习,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作粮食征集队员和担任农村的社会工作。一九二二年为上工农速成中学,作家到了莫斯科,但是读书没有成功,做了一个阶段的临时工。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九日在《少年真理报》上发表了小品《考验》、《三》、《钦差大臣》等。在这一时期他成为“青年近卫军”文学小组的成员,以后又加入“拉普”。一九二五年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顿河的故事》,这本书得到老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称赞,并为之写了序。这本书的出版决定了他的作家生涯。以后又出版了《蓝色的草原》(1926)。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反映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人的地位及人们对新世界诞生的渴望的主题。作品还以紧张的戏剧情节和惊险场面见长(如《胎记》)。这些作品反映出肖洛霍夫后来作品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革命的、历史的、具体的人道主义。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是严峻无情的,他认为如果对战争的残酷保持沉默,即意味着欺骗读者。对于作家来说历史的进展决不是简单的经济的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更替,而是要体现在每一个活人的命运、性格的变化上。一九二四年肖洛霍夫从莫斯科回到故乡,次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史诗性作品分别于一九二八、一九三三、一九四〇年出版。他的另一部作品《被开垦的处女地》(新译名《新垦地》)第一部发表于一九三二年,第二部发表于一九五九年。在四十年代,肖洛霍夫还写有一批特写,如《在顿河》(1941)、《在哥萨克的集体农庄里》(1941)、《战俘》(1941)、《祖国颂》(1948)、《斗争在继续》(1948)、《光明和黑暗》(1949)等。在卫国战争期间,他以上校军衔的军事记者身分在前线采访,一九四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憎恨的科学》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匪徒的残忍。从一九四三年起一直至逝世前未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们为祖国而战》(新版于1969年发表)。这部作品是反映卫国战争,揭示苏维埃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的作品。在五十年代中期(1956.12.31-1957.1.1),作家发表了经过长期构思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作品通过普通一兵安德烈·索科洛夫在战前和战争中及战后的遭遇,揭示了苏维埃人的高贵品格。作家歌颂了人民的坚强不屈,也揭露了法西斯的凶残,同时也从哲理的高度指出战争与人的幸福的不相容。由于这场空前的残酷的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精神创伤,但是,作家也指出它是可以医治的,那就是始终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主人公索科洛夫正是靠这种力量才和孤儿凡尼亚组成新的家庭并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这部作品反映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一些主要特征,如突出人道主义、写普通人、写真实等,对以后的战争题材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一篇:肖伯纳,乔
下一篇:肖莱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