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现代诗人,小说家。原名蒋侠生,又名蒋光赤,1928年因避政治迫害改用蒋光慈之名发表作品。安徽霍邱人。留学苏联时期(1921-1924)开始写作新诗。1924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同时致力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大革命失败后,与钱杏邨、孟超等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过一些革命的文学刊物。创作有诗集《新梦》(1925)、《哀中国》(1927)、《乡情》(1930),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1927),中篇《少年飘泊者》(1926)、《短裤党》(1927)、《野祭》(1927)、《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丽莎的哀怨》(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长篇《咆哮了的土地》(1930年在《拓荒者》上刊出1-13节即遭禁止,1932年改名《田野的风》出版)。此外,还有通信集《纪念碑》(1927)、日记《异邦与故国》(1930)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和《蒋光慈选集》(1963),1981年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蒋光慈文集》陆续出版行世。
蒋光慈以写自由体的政治抒情诗著称。第一部诗集《新梦》写于留苏期间,高歌革命是它的基调。许多诗篇如《十月革命纪念》、《送玄庐归国》、《莫斯科吟》等,都热情地歌颂十月革命,歌颂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未来的美好理想;《哭列宁》、《临列宁墓》表达对列宁逝世的极大悲痛,缅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导师的丰功伟绩,宣誓要“继续列宁的未竟之志”。其他还有控诉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罪行(如《太平洋的恶象》),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号召中国劳动者“高举鲜艳的红旗,努力向那社会革命走”(如《钢刀与肉头》、《中国劳动歌》)等内容。这些诗高昂激越,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二本诗集《哀中国》作于回国后的1925-1926年,内容多面向中国的黑暗现实。写于“五卅”惨案后的《血花的爆裂》、《在黑夜里》、《血祭》等,大力控诉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血腥暴行,歌颂革命者的英勇斗争,表达了诗人不可遏止的愤怒。《我背着手儿在马路上慢踱》表达了对乌烟瘴气的现实的愤慨。《哀中国》沉痛地诉说了民族的、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意。这些诗感情深沉、悲愤,时或流露一种怅惘与忧伤情绪。
蒋光慈回国后多致力于小说创作。《少年飘泊者》是他第一部小说,书信体,通过佃农青年汪中的坎坷一生的自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及其献身精神;《短裤党》迅速地直接地反映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历史事件。这些小说虽不免粗疏,松散,但它以直接描写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为特色而受到注意。大革命失败后,他深感苦闷和幻灭,这时期写下的作品,流露出较严重的消极低沉情调,“革命+恋爱”也形成一种公式,《丽莎的哀怨》因表现对流亡沦落的白俄贵族少妇不应有的同情而受到左翼文艺界的批评。以揭示知识分子道路为主题的《冲出云围的月亮》表现了积极的转变,但仍多“浪漫蒂克”色调。《咆哮了的土地》是第一部反映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民运动的长篇。作品不只以饱满的热情描写了农民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火如荼的发展面貌,而且以鲜明的思想揭示了中国农民运动走向武装斗争的必然性。长篇基本摆脱了消沉情绪,趋向健康明朗,内容上较有生活基础,艺术上致力于现实主义描写,革命矿工张进德、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等几个主要形象也较为鲜明,概念化、空疏松散的毛病有较大克服。它是蒋光慈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收获,也反映了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进步成长。
上一篇:蒋介石
下一篇:蒋子龙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