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亚·伊(1812—1870)是俄国作家、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出生于莫斯科的大贵族家庭,从小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成为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对者。正如列宁指出的:“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赫尔岑开展了革命活动。”一八二九年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与挚友奥加辽夫等人组织政治小组,宣传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八三三年大学毕业。一八三四年被沙皇政府逮捕,翌年再遭流放。在长达八年的监禁、流放生活里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人民的苦难。一八四二年回到莫斯科后继续投入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在四十年代他不断地探索革命理论,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有《科学上一知半解》(1842-1843)、《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中篇《克鲁波夫医生》(1847)、《偷东西的喜鹊》(1848)。列宁对他的哲学著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从一八四七年至逝世(1870)赫尔岑一直侨居国外,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居住。侨居期间他创办了《北极星》、《钟声》等杂志,宣传革命真理,坚定地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从未停止反对农奴制的斗争。在侨居国外期间,他用十五年时间写成《往事与随想》;全书共七卷,是一部涉及广泛领域的巨型回忆录。《谁之罪?》是赫尔岑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三位出身不同的青年的爱情悲剧和他们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展示了农奴制下人们精神的苦闷。贵族青年别里托夫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但是,在发霉的使人窒息的社会里,他的抱负只能是虚妄的幻想,他陷入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多余人”;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采弗尔斯基天性善良,在无望的生活里只想保住小小的安乐窝,面对社会的冲击,只觉精神沮丧,日夜流泪;柳波尼加虽有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热望,但最后也以悲剧结束。显然,造成一代青年悲剧的罪魁正是沙皇专制制度。
上一篇:赤壁之战
下一篇:赫希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