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而今 【本书体例】
朱弁
朱弁(?——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朝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高宗建炎初年,以通问副使赴金国,被扣留,十七年后始得归。力主抗战,终奉议郎。能诗善文,有《风月堂诗话》、《曲洧旧闻》等。
其《曲洧旧闻》十卷,作于留金时,多追述北宋遗闻旧事,无一语涉及金国,故题为“旧闻。”
东坡尝与刘贡父言:“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贡父大笑。久之,以简召坡过其家吃“皛(xiǎo小)饭”,坡不省忆尝对贡父“三白”之说也,谓人云:“贡父读书多,必有出处。”比至赴食,见案上所设惟盐、萝卜、饭而已,乃始悟贡父以“三白”相戏。笑投匕箸,食之几尽。将上马云:“明日可见过,当具‘毳(cuì翠)饭’奉侍。”贡父虽恐其为戏,但不知“毳饭”所设何物。如期而往,谈论过时,贡父饥甚索食。坡云:“少待”。如此者再三,坡答如初。贡父曰:“饥不可忍矣。”坡徐曰:“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贡父捧腹曰:“固知君必报‘东门之役’,然虑不及此也!”坡乃命进食,抵暮而去。世俗呼“无”为“模”,又语讹“模”为“毛”,尝同音。故坡以此报之,宜乎贡父虑不到也。
(选自《曲洧旧闻》)
苏东坡曾经与刘贡父说:“我和弟弟在殿试前复习时,每天享受‘三白’,吃起来分外可口,不再相信世上有什么八珍之味了。”刘贡父问哪“三白”,回答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就是‘三白’。”刘贡父大笑起来。很久以后,贡父用书信召唤东坡上他家吃“皛饭”,东坡忘记自己曾对刘贡父说过“三白”,就对别人讲:“贡父这个人读书多,一定有出处。”等到去吃饭,看见食案上摆设的只有盐、萝卜和米饭,才开始明白刘贡父是拿“三白”与自己闹着玩儿。他笑着伸出羹匙和筷子,把它们差不多吃光了。临要上马时说:“明天可以上我那儿去,一定准备‘毳饭’款待。”刘贡父虽然怕他耍闹,但不知道‘毳饭’是摆什么东西。按照约定去了,谈论起来已过饭时,刘贡父特别饿,要吃的。东坡说:“稍等”。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东坡的回答都和第一遍一样。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啦。”苏东坡慢慢地说:“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不是‘毳’又是啥?”刘贡父捧腹大笑说:“原来就知道你要进行报复,却考虑不到竟是这样!”东坡于是让端上食物,刘贡父到天黑才离去。世俗管“无”叫“模”,又把“模”改说成“毛”,常发同一个音。因此东坡用这个回报他,刘贡父当然考虑不到了。
这一篇写苏轼与刘攽的友谊,饶有风趣,并凸现了人物的性格。刘攽字贡父,做过中书舍人。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他分担汉代部分。著有《彭城集》等。本文主要是刻划苏轼刻苦自励,乐观豪爽和才思敏捷的性格特点。
苏轼曾对刘贡父说过,他与弟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即盐、萝卜和米饭。我们可以想见,他在参加殿试以前是怎样地刻苦学习,以致吃不下饭去。并且还不以为苦,觉得“食之甚美”,这是何等乐观的性情!
刘贡父记住了苏轼的话,有一天就专门请他吃“皛饭”。苏轼在餐桌上一见,想起来了,于是“笑投匕箸,食之几尽。”多么豪爽的一个人!朋友与自己开玩笑,他也要对他开个玩笑作回报,而且很快想好了,“将上马”时就约定明天请刘贡父吃“毳”饭。才思多么敏捷!刘贡父第二天去了,苏轼只是与他高谈阔论。他饥肠辘辘,几番催促也不开饭。最后苏轼听他说“饥不可忍矣”,才揭开谜底:“毳饭”就是三无饭,就是什么吃的也没有。本来一无物,多么彻底!难怪刘贡父怎样也预料不到了。
读罢这篇小说,使人不禁深受苏轼与刘攽之间深厚的友情所感染。他们多么坦诚,多么风趣!刘贡父请苏轼吃饭,就是白米、萝卜、盐。到苏轼家饿了就“索食”,作文人的并不斯文。苏轼一听他”饥不可忍”,忙让开饭,刘贡父最后“抵暮而去。”作者朱弁留滞金国之日,在撰写此篇《三白》的时候,当也沉浸在苏、刘之间温馨的友谊中,而破颜一笑吧。
上一篇:三姑娘
下一篇:上官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