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武民 【本书体例】
白珽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朝杭州(今属浙江)人,号湛渊,以荐授太平路学正。大德四年转常州路教授,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以兰溪州判官致仕,归老栖霞山,其诗文为时人所重,有《湛渊静语》、《湛渊遗稿》流传于世。
韩侂胄为相时,尝招致水心叶适,已在座,忽门外有以漫刺求谒者,题曰:“水心叶适候见。”坐中恍然。
胄以礼接之。历举水心进卷中语,其客皆曰:“某少作也,后皆改之。”每诵改本,精好逾之。遂延入书院饭焉。出一杨贵妃手卷,令跋其后,索笔即书曰:“开元天宝间,有如此姝,当时丹青,不及麒麟凌烟,而及诸此。吁,世道判矣!水心叶某跋。”又出米南宫帖,即跋云:“米南宫笔迹尽归天上,犹有此纸散落人间;吁,欲野无遗贤,难矣!”如此数卷,辞简意足,一座骇然。胄大喜,密语之曰:“自有水心在此,岂天下有两子张耶?”其人笑曰:“文人才士,如水心一等,天下不可车载斗量也。今日某不假水心之名,未必蒙与进至此!”胄然之,为造就焉。
其人姓陈,名谠,建宁人,后举进士。
(选自《湛渊静语》)
韩侂胄任宰相时,曾经邀请水心叶适先生到府上做客,叶适与其他宾客已经坐定,正在这时候,忽然门外有一位手里拿着名片请求接见的客人,名片上写道:“水心叶适等候招见。”大家都感到很奇怪。
韩侂胄按礼节接待了来访者。他多次列举出叶适先生进卷里的内容考问来人,那个自称为水心先生的人每次都说:“这些都是我年轻时候做的,后来都修改过了。”并且他每次诵出修改后的文本内容,竟然比叶适先生的进卷更为精妙。于是韩侂胄将假水心迎进书房,盛情地用饭菜款待他。随后他拿出一幅画有杨贵妃的长画卷,请假水心写跋,假水心要来笔后立即写道:“开元天宝年间有这等出色的女子,当时的画匠不去画麒麟阁和凌烟阁中的功臣名将,而偏偏涉及这方面的东西。唉,世道真是不同了!水心叶适跋。”又拿出米芾的字帖让假水心作跋,假水心又立即写道:“米南宫先生的笔迹都归上天了,可此处还有一幅字帖散落在人间。唉,要想山野中没有贤才遗落,可真是困难啊!”接连写了几卷,没有一卷不是言简意赅,满座的宾客都十分震惊。韩侂胄非常高兴,低声对假水心说:“水心先生本来就在这儿了,难道天下有两个子张先生吗?”那个自称水心先生的来客笑道:“天下文人才士,才能象水心先生那样水平的。是不能用车载斗量可以计算出来的。今天我要是不凭借水心先生的大名,那我未必能承蒙接待而进到相府里来啊!”韩侂胄认为假水心所说的很有道理,并为他以后成名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自称水心先生的人姓陈,名谠,是建宁一带的人,后来考中了进士。
本文通过南宋陈谠假借名流到相府应试,尽展满腹才华的故事,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才华横溢、耿介刚直、不甘心湮没草野的封建文士形象,进而抨击了南宋当权者远贤亲佞的时弊,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性。
本文结构完整,情节紧凑,整个故事在“考问”与“应试”的较量中层层展开、环环相扣,并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纵观全文,有“一悬三折”之妙。
文首作者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把问题摆了出来:假水心将要与真水心一室共存。这就有意给我们造成了悬念:假水心要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是被冷落取笑,还是“以礼待之”?我们不得不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此谓文中之“一悬”。作者笔锋随即一转,见多识广、身居高位的韩侂胄竟然“以礼接之”,此举用意有三:一为韩想见识一下何人如此胆大包天,招摇撞骗到我堂堂相府里来了;二为他想以此显示自己是真正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于众宾客而前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面孔;三为假若来客是个庸才,那就别怪本相不客气了。由此可见整个事态发展貌似缓和而实际上则比“不接见来客”更加严峻,一场智与勇的斗争也因此将要拉开序幕了。下面又怎样发展呢?行文到此“一折”,我们的思绪也不由为之一振。接着,韩侂胄拿出真水心进卷中的内容来考问来客,目的在于“以真辩假”,迫使对方屈服,进而揭穿其骗局。谁料假水心不惶不恐,从容而答:“某少作也,后皆改之。”且一诵改本还“精好逾之”,出语不凡,举座皆惊。韩侂胄尽管也为假水心的“初露锋芒”感到惊异,但他毕竟不会象宾客那样喜形于色,而是变进为退,“延入书院饭焉”。故事情节发展到此又处于相对缓滞状态,也是进一步组织高潮所经历的短暂“酝酿阶段”。果然,欲擒故纵的韩侂胄不失时机地接连拿出了“贵妃手卷”和“米芾手迹”,让假水心为其“题跋于后”,假水心从容不迫,大笔一挥而就,写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难怪引起“一座骇然”,全文到这里达到了最高潮,也在情节上完成了“一悬三折”之妙。
总之,本文不论在思想意义方面还是在艺术上的运用都有其独到之处,很值得我们认真玩味一番。
上一篇:假女配假子
下一篇:假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