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明钧 【本书体例】
朱国桢
朱国桢(1558—1632),字文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万历进士,天启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遭魏忠贤忌恨,为避祸,托病返乡,不复出仕。他谙熟明朝史事,著有《皇明史概》一百二十卷。他的笔记小说《涌幢小品》刊行于天启年间,共三十二卷。全书内容主要是记录见闻,间有考证,多宣扬封建节义,其中对明代社会政治的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秀才俱《春秋》有名,相善。秋试前夕,同榻。一生俟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去其颖。
明日,抽用,已尽秃,大惊。取起草者姑代,则湿滥如帚。乞诸邻,又皆坚拒。痛哭,欲弃卷出。倦而假寐,有神拊其背曰:“起、起,写、写。”既起,视笔依然完好。执之,且疑且写。既毕、仍秃笔也。
交卷至二门,一生在焉,迎问曰:“试文称意否?”谢曰:“无之,但得完卷耳。”其人面发赤。趋出宿于别所。明日,其名粘出,不得终试。秃笔生魁选联第。
(选自《涌幢小品》)
两个秀才攻研《春秋》都很有名气,二人关系挺好。秋试前夕,同床而眠。甲秀才趁乙秀才睡熟以后,偷偷地拿过来乙秀才誊稿的笔,全部嚼去笔尖。
第二天,乙秀才在考场上拿出笔一用,全秃了。乙秀才大吃一惊。只好拿出起草用的笔誊写,这支笔很不好,简直象扫帚一样,没法用。向邻桌乞借,邻桌坚决不借。无奈,乙秀才趴在桌上痛哭,想放弃这次考试机会。后来,有点倦怠,趴在桌上迷迷糊糊睡着了。有神人梦中拍他的背并说:“起来、起来,写下去、写下去。”起来一看,笔仍然很好。赶快执笔,且疑且写。写完一看,仍是那枝秃笔。
交卷后出至二门,甲秀才等在那里,迎上前问乙:“文章作得称意吗?”乙告诉他说:“不称意,仅仅是写完罢了。”甲秀才面红耳赤,赶快离开了秋试的地方,住在另外一家旅馆。
第二天,甲秀才被宣布禁试,不能参加全部考试。乙秀才取了举人。
这篇小说,作者用朴实的笔法,勾画了应试文人的丑态,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的心理变态,醉心功名,又使一些人不顾礼义廉耻,违背道德良心,彼此嫉妒,相互排挤,使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紧张。甲乙两秀才相善多年,并在入试前同榻而眠,但甲秀才嫉妒乙秀才,居然“俟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其颖”。当乙秀才进入考场,伏案应试时,方觉“誊真之笔”已无法再用。可以想见,乙秀才内心是十分沮丧的。甲秀才害怕朋友超过他,所以做出这等卑鄙下流的事来,真可谓不择手段。
考场上的应试者,彼此之间冷漠无情,相互提防,甚至视为仇雠。乙秀才在无可奈何的时侯,只好“乞诸邻”,而左右的邻桌“又皆坚拒”,于是他只有伏案痛哭了。按常理说,邻桌借笔是区区小事,本应坦诚相助的。然则,这些考生们张三怕李四考中,李四又怕王五考中。“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当然,他们不会借笔给乙秀才。是什么东西使人际关系紧张到这种地步呢?答案只有一个——腐朽的科举制度。
可以预料,乙秀才“魁选联第”以后,甲秀才肯定会庆贺恭维,送上几两银子。而那些左右邻桌,或是同一场屋的考生,也定会“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儒林外史》),送银子、送房屋的都会有。还可以想见这些人如果作了官,岂不是国贼禄鬼,他们决不会是为民请命的清官,而是王子安、匡超人式的人物,一中举作官,便身价百倍。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或者是蝇营狗苟,无所不为,堕落为不知羞耻的伪君子。
这篇小说,文字精练,篇幅短小,真可谓“微型笔记小说”了,全文不足一百五十字,却十分成功地刻化了甲秀才、乙秀才、左右邻桌等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形象令人可气,又感到可憎,也感到可悲可怜。
上一篇:商季子悟道
下一篇:回部香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