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旅 【本书体例】
钱泳
钱泳(1759——1844)字梅溪。江苏常熟人。长于金石书画,亦善诗文。笔记小说集《履园丛话》二十四卷,约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多记清初史事轶闻。
明末崇明有沈百五者,名延扬,号五梅,家甚富。曾遇洪承畴于客舍,是时洪年十二三,相貌不凡。沈以为非常人,见其穷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为西席,即课承畴,故承畴感德,尝呼沈为伯父。后承畴已贵,适山东河南流贼横行,淮河粮运辄阻,当事者咸束手,于是洪荐百五。百五乃尽散家财,不请帑(tǎng淌)藏,运米数千艘,由海道送京。思陵召见,授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加光禄寺卿。不数年,承畴已归顺本朝,百五独不肯。脱身走海,尚徒结援,为大兵所获。洪往谕降,百五故作不识曰:“吾眼已瞎,汝为谁?”洪曰:“小侄承畴也,伯父岂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国厚恩殉节久矣!尔何人斯,欲陷我于不义乎?”乃揪洪衣襟,大批其颊。洪笑曰:“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遂被执,至于江宁,戮淮清桥下。妾张氏收其尸,尽鬻衣装,葬之虎丘东麓,庐墓二十年而死。初百五结援时,手下有死士五百人,沈死后,哭声震天,一时同殉,殆有惨于齐之田横云。
(选自《履园丛话》)
沈百五,明末崇明人,名廷扬,号五梅,家中十分富足。曾在客舍偶遇洪承畴,当时洪虽只有十二三岁,但相貌不凡。沈百五认为他非同一般人,见他生活贫困潦倒,便把他请到自己家中,并请洪的父亲到家中做教书先生,教导洪承畴。因此,洪承畴十分感激他,曾称他为伯父。后来,洪承畴做高官时,正值山东、河南一带农民义军蜂起,淮河上的运粮通道被阻,那些当政的人都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推荐沈百五负责运粮工作。沈百五倾尽家资,也没有请求动用国库钱财,却买了数千船米,取海道送至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召见了他,授官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加封光禄寺卿。没过几年,洪承畴归降清朝,沈百五独自坚持不降。他脱身从海上逃跑,希望联络组织援军救国,后来被清兵俘获。洪承畴前去劝降,沈百五故意装作不认识说:“我的眼睛已经瞎了,你是谁?”洪承畴回答道:“我是您的侄儿承畴,伯父难道把我忘了吗?”沈百五大吼道:“洪承畴蒙君国厚恩,早已以身殉国了!你是何人,难道要诱我做不忠不义之徒吗?”说罢便抓住洪承畴的衣襟,狠狠地给了他几个耳光。洪承畴笑道:“在朝廷做官钟鸣鼎食,或归隐山林,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于是,沈百五被押至江宁,被杀害于淮清桥下。他的妾张氏为其收尸,并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换钱把他埋葬在虎丘东麓。张氏在他墓旁盖一草屋,守墓二十年至死。沈百五当初联络援军时手下的五百名志士,听到沈百五死后,哭声震天,一同自杀殉国,恐怕比齐国田横五百士之死还更悲壮啊。
纪实性小说《沈百五》以生动的笔触,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沈百五爱才育才、舍家报国、以身殉节的崇高形象,犹如桂林一桂、昆山片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小说是通过四件事,来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的。一是爱才育才。通过培养不相识的少年洪承畴成才这件事,表现求才若渴、为才忘己的品质;二是为国尽散家财。刻划了沈百五舍身忘家,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品格;三是宁死不屈,树立了沈作为民族志士的顶天立地的形象;四是通过沈死后的妾为守墓及五百壮士同死两件事,突出他的崇高形象。
从作品的横截面来看,沈百五的崇高性格是在同洪承畴等人物的对比和映衬中显示出来的。作者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沈百五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的行为更加崇高而壮烈。小说写他宁死不屈,洪往谕降,沈“故作不识”,大呼洪公“殉节久矣”,“揪洪衣襟,大批其颊”,以洪的卖国求荣作对比,烘托出他形象的高大。小说写沈死后的两件事,一件是沈妾卖衣葬沈,“庐墓二十年而死”;一件是五百壮士“一时同殉”的悲壮场面,看似闲笔,实是从一柔一刚两个侧面,对沈百五的崇高形象作了有力的烘托和补充。
从全篇纵的方面来看,刻画沈百五的性格,就象登彼泰山,层层攀高,最后达到顶峰。小说首先刻划了沈求才若渴,为才忘己的崇高性格,进而在爱才育才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为国舍家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思想,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突出,而沈百五宁死不屈的民族志士形象正是沈性格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作者所要塑造的最完美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汪凤
下一篇: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