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采竹枝词
三月二十八日黄昏,官船终于停泊在长江北岸的忠州。那年是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时间往前推十多年,比如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冬天,那时,年轻的白居易在长安应考,他大概没想到未来的一天,会被贬到偏远的忠州。那时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
翌年春天,白居易以优良的成绩及第,留在长安任职,在诗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里如鱼得水。每写一首诗歌,都会在长安城内被大肆传唱。无论是学子或歌姬,都以背白诗为荣。当时的白居易,职位虽然繁忙,也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后来他应了翰林院之召,通过了一系列的制诏考试,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传闻,作这个决定的宪宗皇帝,非常喜爱白居易的诗歌。
从市井传唱到上达天听,白居易凭借文学,走上了参与政治的道路。然而,他的政治道路并不顺遂,几番沉浮,几出长安。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被授予忠州刺史之职。
忠州距长安2000多里,是人口不足5万的下州,偏远而简陋,少了长安那种气派,也没有杭州的温柔。唐代宗永泰初年,杜甫赴夔州时曾路过这里,在当地龙兴寺题留的诗中是一片萧索孤陋的景象——“市井萧疏只抵村”。过了几十年,这里仍然没有变化,山路崎岖,街道简陋,边上的房子大多简单,不过是泥屋抹了白灰。看到这种场景,白居易暗自叹了口气。
对于白居易来说,室雅何须大。即使忠州的住所设施非常糟糕,他也动了一番脑筋来美化。闲暇的时候,他自己动手栽树养花,在院落种了桃树和杏树,等待“杏花飘雪小桃红”的雅致场景。没多久,原本简单的院落就郁郁葱葱,满目皆绿了。
忠州的山野里,常有人唱当地民歌,歌词清新,曲调悠扬,被称为“竹枝词”。月白风清的夜晚里,情人们唱着清亮的竹枝词,山歌随着夜风能传出很远。白居易被这充满乡野气息的山歌迷住了。他在家中读书写诗的时候,听到附近传来“竹枝词”的歌声,常常会放下诗书,不顾夜里山路不平,寻声追去,想听个仔细。
在很久以前的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这些官员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白居易一直觉得这个制度非常浪漫。在他看来,忠州的竹枝词就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声,他们不识字,就唱出来,往往词句简朴,感情真挚。即使是为了观察民风,也要把这些诗歌收集起来。白居易暗暗下了决心,就让我也做一次采诗官吧。
开始,他在城门洞竖起木牌,公开征集“竹枝词”,还特地找了个能言善道识文断字的本地人负责这件事情。可是城门洞出入的人虽多,看到正襟危坐的收集者就远远地绕了开去,或者在远处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这是干吗的?”“说是要记什么竹枝词?就是我们平时唱的歌儿。”“记歌词?哪里需要派个官坐在城门口,怕是又要收税吧?”众人围观下的采诗人有点尴尬,回去找白居易说:“白相公,您要的竹枝词不太好收集,根本就没有人响应啊。”
白居易去城门洞看了下动静,发现果然如此。来来去去的老百姓就在远处观望,没有一个人敢走到采诗人身边。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白居易寻思着。古籍里记载着周朝的采诗制度比较简单,每逢当地的男女老少聚会的时候,采诗官就会赶过去,在路边敲击特制的木片。如果有人想倾诉些什么,就到采诗官身边开口歌唱。
只是这些古风没有流传下来,忠州这地头也没有采诗的风俗。白居易思前想后,只能要求辖内县官时常走访乡村里巷,留心采集“竹枝词”。城门洞的征集点还保留着,除了原来的一案一椅之外,白居易还要求搬来几架竹椅和长凳,搭了个架子,让来来往往的人休息。白居易还自己掏钱雇了城门口一家人烧水沏茶,提供免费茶水给行人饮用。
忠州是山城,日头毒得很,有一天,白居易正坐在城门口,摇着扇子和歇息的人闲聊。突然间他看到一位老人正背着一兜野菜,艰难地沿着进城的石阶向上行走。白居易见状,连忙起身,跑下石阶,帮老人托着背篓。好容易到了城门口,白居易说:“老人家,您就歇息下吧,这大热天的,喝口茶。”
老人小心翼翼地坐在竹椅上,摇着扇子。见白居易拿过碗来,不由笑着说:“这才上任的白大人可真是个好官,还惦记着给我们这些行人找个歇息的地方,难得,难得。”白居易闻言,笑道:“父母官这句话可不是说假的,白居易也没做什么好事,就值得你这样推崇么?”老人说:“我们忠州的新刺史白大人,当过宪宗皇帝跟前的谏官,专门揭发奸臣,为老百姓说话!听说就是得罪了奸臣才被发配下来,现在这样的官不多了。”
听完这话,白居易也不吭声,岔开话头问老人这一大背篼野菜能卖多少钱,老人摇了摇手说:“这菜不是采来卖的,自家吃。”白居易又问起老人的家境和收成,一老一少,言谈甚欢。老人见到边上立着的牌子,问上头写了啥?白居易就感叹道:“我本来想收集些竹枝词的,就是平时你们唱的那些歌儿。”老人问:“这山歌儿有啥好收集的呢?都是唱着玩的,又不是什么圣人说过的话,还要记录下来么?”
白居易详细地解释了竹枝词的难得之处,这种纯朴的充满山野气息的词曲,比有些矫揉造作的诗词要好许多。他笑着说:“就是孔圣人的《诗经》,都是搜集民歌,可见这个有多重要了?”老人听一拍大腿:“我那媳妇和孙儿,就会唱竹枝词,如果真这么有用,下个赶场天我带他们过来给您唱。”
白居易喜出望外,连声说:“好,好。”老人又问:“您摆着摊子就是为了收集这词么?那还是换个地方摆吧。您说这城门口,进城的人忙着办事,不会停下;出城的人赶着回家,也不留神。再说你们都是一身官服,这有个话叫民不见官的,大家心里都没底。去市场边上摆个摊子,请书院里的书生出来收这个竹枝词。一方面,这院里的学生娃啊,都是自家人,就问些词儿曲儿的,也不怕惹祸;另一方面,给衙门做事,磨点性子也好。”
一番话说得白居易频频点头,不禁握住老人的手说:“还是老人家您想得周到,我确实欠考虑了些。下个赶集日就按您说的这样办。”他将老人送出城去,并执意送给老汉一把新蒲扇。当老汉得知这位城门口聊了好久的官人就是白居易时,便问他为何不表明身份?白居易笑着说:“我没有造福忠州,愧不敢以真名告人!”
听完老人的话,白居易从善如流,亲近乡民,搜集“竹枝词”的工作终于打开局面。可又有新问题出现了。忠州地处川南,所以山歌多用川东南沿江山区的方言俚语,也掺混着中原、沿海地区已渐渐不再使用的一些古词语。身为北方人的白居易听不懂川话,就请人给自己讲解,还标明了同音字词。就这样,花费了不少时间后,收集竹枝词的工作终于渐入佳境了。
生动活泼的竹枝词以其清新的特质,将白居易带入一个崭新的乐诗世界。他每天吟诵、揣摩,自得其乐,还主持举办过小规模的竞唱比赛。有些人不理解白居易对竹枝词的狂热,问说:“您已经是有名的大诗人了?为何对这些乡村野调感兴趣?不怕别人嘲笑么?”白居易说:“往往是这些来自山野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何况诗人之类的浮名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听到美好的诗歌才是最好的享受啊。”
当他自觉已把握其神形后,又学着“竹枝词”的韵味儿自创新词。在他的带动下,原来瞧不起“竹枝词”的文人骚客,都渐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搜集、仿作,终于使“竹枝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入选理由:
第一,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第二,即使是著名诗人,也要不断充电。
阿离之言
爹妈要给你取名字,一定要响当当有寓意。比如白居易,多好的名头啊,白吃白喝白住很容易。传说他才到长安,还没有名气的时候,拿自己的诗文去拜山门,有前辈看到他名字:呦,这长安米贵,白居不容易啊。结果翻完文章,被震住了,有这文章水准,天下哪里去不得,何况一个长安。够了,至少吃喝不愁。瞧瞧,取个好名字的用处多大,至少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还多了让后人八卦的素材。
当然,传说中的白居易是个天才。江湖传闻,白诗人六七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指“之”和“无”两个字逗他,他居然能够记住。以后有人问当时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指出来。这也就算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多得很。但白居易却一路天才地璀璨下来。五六岁作诗,九岁熟悉声韵,到十六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的佳句。
少年子弟自然少不了江湖行,白居易一直很自傲自己文学上的成就。于是年纪轻轻就去闯强手云集的长安,并在里面杀出一条血路,诗名大盛。不只歌姬传唱,传闻有粉丝还在身上刺满他的诗句。当然这对白居易来说,不是重点。中国古代文人,声名鹊起后就想着做官,倒不是官瘾大,而是想着建功立业,兼济天下。
白居易的官当得有点郁闷,大概因为刚直是文人特有的习性,看腐败黑暗的东西不爽。这种行为,在太平盛世遇见好皇帝,是诤官。唐太宗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白居易大概也想做这种镜子人,所以积极向皇帝进谏。当时他“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刚则易折,太有政治洁癖的人不被待见,所以很快,诗人就被贬官了。
从政治高峰跌下来的白居易有点郁闷,毕竟前半辈子他过得一帆风顺。不过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去江州当司马的白居易,和一名年老的歌姬大起同病相怜之叹,还能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诗里隐约还有不甘之意,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还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以白居易过度正直的行事作风,在政治集团里显然无处安身。很快,诗人对现实感到失望,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这是个正确的选择。他在地方做了不少实事,现在杭州还享受白堤的余荫呢。
实际上,白居易的为文和当官确实是个矛盾。他最为人称道的是《秦中吟》及《新乐府》五十首等被他标为“讽喻”的诗歌。这些诗歌的重点在于针砭时事,同情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当时的皇帝不会喜欢看到这些诗词流行,所以,白居易的政治生命注定有限。
不过,晚年的白居易开始对现实妥协,诗词逐渐平和。再后来他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居住洛阳,也算难得的善始善终的著名诗人。
上一篇:王羲之练字
下一篇:老舍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