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的诗 艺术?灵性?——“人工智能文学”可能吗?》
陶锋,男,湖北人,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语言美学、人工智能美学。
2017年,我刚从德国访学回来,有人送了本诗集给我——《阳光失了玻璃窗》,随手翻了翻,看到了这样的诗句:“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全世界就在那里/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如果有人说写出这诗句的作者还不到四岁,我会觉得这孩子是个天才,如果说作者不是人,而是智能程序,我只能说这是开玩笑吧!虽然我已听说了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写诗,而且还骗过了写了二十年诗歌的我。2016年最大的文学事件鲍勃·迪伦获诺奖,引起了文坛的轩然大波,而2017年的微软小冰摹仿人类写诗,文学界却相对平静。
一直以来,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写作都只是存在于科幻作品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出现了一些能够部分自动写作的程序,例如在线生成诗歌,还有基于“故事生成算法”(SGAs)的自动写诗程序,如AUTHOR、UNIVERSE程序等等。但是这些程序仍然有赖于程序设计者,直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的出现,使相对独立、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自动写作成为了可能,如微软小冰的写诗程序和清华“九歌”诗歌生成系统。
2017年5月,发布不过四年的小冰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诗集从数万首诗歌中精选出来139首诗,这一事件在北大的“世界文学年度报告”中被评为2017世界文学十大事件之一。那么,小冰所写的到底能算作诗歌吗?如果说是诗歌,小冰所写的与人类所写的诗有何本质的不同?小冰写诗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文学”成为了可能呢?
小冰真的能写诗吗?——艺术的图灵测试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可以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内部问题包含意向性问题、情感等等,目前许多内部问题难以解答,专家们将之“黑匣”。而外部问题关注的是智能体的行为和结果,这些是相对容易考察的,图灵测试的基础就是考察外部问题。
1950年,计算机之父阿兰o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机器是否能思考”的问题,他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摹仿游戏,如果机器能够回答人类的问题,并且让人无法判断这些问题是人还是非人所回答的,那么就可以说机器能够思考了。图灵测试因此成了一种简单有效地测试人工智能的方式。
小冰最开始也采用了这种图灵测试方式,据介绍,从2017年2月起,小冰以化名在多个诗歌论坛发表作品,“几乎没有被察觉出这些诗歌非人为所作”,由此看来,小冰似乎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小冰真的能够写诗了呢?
笔者认为,艺术中的图灵测试远非简单的回答“是”或者“否”这么简单,这是因为艺术的标准是复杂的、变动的,从最早的“美丑”,到后来的“高雅”“低俗”,再到现代艺术的“真艺术”和“文化产品”,艺术标准早已发生了改变,我们看一首现代诗歌,它已经失去了形式美和韵律美,更多的是靠意象和意境来传递情感、展现真理。因此,写出诗歌和写好诗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目前来看,小冰的诗歌还有很多前后矛盾、跳跃和语法错误的地方,即使写的较好的诗歌,也缺乏诗歌的“想象的逻辑”(艾略特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冰可以写诗歌,但尚不能说小冰能写出称得上是“艺术”的诗歌。
小冰诗歌与人类诗歌有何区别?
简单的说完外部问题,我们从内部问题来看看小冰是否能像人一样写诗。也就是说,小冰写诗时是否有目的(意向性)、诗歌是否抒发了其情感。
意向性问题是人工智能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有意向性了,我们可以说它就是像人一样的高级人工智能。一位诗人说小冰写的诗歌是没有“灵魂”的,所谓灵魂首先指的是要能够有意识地去创作。小冰目前显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没有意向性的小冰写的诗,被人称作是“无心”之作。小冰写诗是建立在对已有的人类诗人的摹仿的基础上,小冰的研发者介绍到,小冰从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中习得了作诗的技能,并经过对几千首诗10000次的迭代学习,获得了现代诗的创造力。小冰这种无意识地写诗,和大自然所呈现出的自然景观、大雁在天空飞过时排出的图案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不过,人工智能专家如图灵也早就提出了反驳,他认为我们无法证明机器没有目的,机器的意向性仍然属于黑匣问题。
另外,诗歌是承载着作者情感的,诗人欧阳江河指出,小冰写诗是通过收集数据和将词语进行组合,其诗句是“缺乏情感和温度”的。设计者希望小冰能有“情商”,他们运用了最新的“感情计算”方法,为小冰建立了“情感计算框架”,这种方法是将用户所表现的情感数据进行收集,然后让小冰去摹仿。但是,小冰仍然没有真正的情感,所以,其诗歌也不可能传达其自己的情感。
哲学家塞尔(J.Searle)认为,有机体是意向性产生的根源,而神经科学也认为,情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无肉身的小冰,是否能产生意向性和情感,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小冰的写诗是否是一种艺术行为。
无肉身的小冰,是否能产生意向性和情感,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小冰的写诗是否是一种艺术行为。
人工智能文学可能吗?
那么,“人工智能文学”可能吗?笔者于2016年3月、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场关于人工智能写诗的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写诗的异同,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文学”的概念。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仅仅从行为主义角度出发,人工智能体的写作,已经完全有可能了,例如小冰写诗等自动写作程序,作为人工智能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对“人工智能文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人类写作的方式,而是去“研究人工智能在摹仿人类写作时所出现的文学问题,甚至研究人工智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写作;以及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字作品进行审美赏析;最终是从人工智能的视域去看人类文学的本质”,这种广义的“人工智能文学”研究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不必畏惧小冰写诗,正如诗人于坚所说,机器写诗“缺乏灵性”,所谓灵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小冰之所以能够摹仿出像诗一样的作品,是因为它摹仿学习了人类的诗作,它所产生的作品只能是“语言游戏”,而非真正有“独创性”、有内在情感逻辑的作品。不过,小冰可以为人类提供廉价的诗歌,也可以为科学家提供研究人类创作时的心理和脑部运行机制的研究案例,小冰写诗不是为了代替诗人,而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钟鑫
上一篇:将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浅谈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培养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